“想得到我们的帮助?中国必须掏3000万,还要再等我们半年!”这项技术被美德垄断

霜月照寒林 2025-09-04 11:33:31

“想得到我们的帮助?中国必须掏3000万,还要再等我们半年!”这项技术被美德垄断,我国装置出故障,德国不仅坐地起价,还发言嘲讽我国,见此我国64岁焊工怒了:20天修好! 1992年,沈阳鼓风机厂那从德国进口的大家伙——离心式压缩机,突然就闹起了脾气,罢工不干了。 这可把厂里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要知道这玩意儿可是生产线的“命根子”,它一停,整个生产线就像被抽了脊梁骨,彻底瘫痪。 当时的中国,在乙烯制造技术这块儿,还处在“小学生”阶段,很多关键设备都得眼巴巴地从国外进口,尤其是这乙烯压缩机,更是整套乙烯制造设备里的“心脏”。 在乙烯生产时,每次投料可都是真金白银,价值高达一个亿呢,压缩机要是中途掉链子,这一个亿的投料就只能打水漂,直接报废,哪怕后面修好了,也没法再用。 所以当时乙烯行业流传着一句话:“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压缩机一停,效益为零”,足见这压缩机的重要性。 沈鼓集团的人发现问题后,心急火燎地赶紧联系德国厂家,想着让他们派技术人员来帮忙解决问题。可谁能想到,德国那边一开口,就像要吃人似的。 “修理费3000万,而且时间得排到半年之后。”这消息一传来,厂里会议室瞬间炸开了锅,3000万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都快能再买一台新压缩机了,更要命的是还得等半年,这半年时间,厂子每天得损失多少钱啊,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就在大家都愁眉苦脸、不知所措的时候,64岁的老焊工杨建华站了出来。 杨建华在厂里那可是实打实的技术骨干,从年轻时候就开始当学徒,在车间摸爬滚打几十年,对各种机器设备都熟得不能再熟,什么样的难题没见过。 他一听德国人的这无理要求,越想越气,一咬牙,冲着领导就喊:“不用半年,给我20天,我一定把它修好!” 这话一出口,周围的人都用惊讶的眼神看着他,毕竟这可不是普通的机器,而是德国进口的高科技设备,厂里那么多专家都犯愁,一个焊工能行吗? 不少人在心里犯起了嘀咕,甚至有人小声议论,觉得杨建华这是在说大话,根本不可能完成。 而杨建华拿到任务后,一头扎进了车间,就像一位即将上战场的将军,准备大干一场。 这压缩机壳重达20吨,由150多个零部件组成,每个零部件的焊接顺序都有严格要求,而且这些零部件造价极高,随便损坏一个,那损失都承受不起。 杨建华面对这个“庞然大物”,没有丝毫退缩,他知道,这次挑战不仅关乎厂子的生死存亡,更关乎中国工人的尊严,关乎咱们国家在技术领域能不能争一口气。 他先是仔细研究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反复做试验,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全靠自己摸索。经过无数次尝试,他终于弄清楚了其中的门道,还精心设计了三套维修方案。 在实际焊接过程中,困难一个接着一个。压缩机壳最厚的地方足足有0.5米,最薄的地方却只有10毫米,焊接的时候,温度、力度稍有偏差,整个部件就可能报废。 就这样,经过整整三个月的日夜奋战,杨建华一手制造出来的压缩机壳终于完成了。当把这修好的压缩机重新安装调试时,整个车间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死死地盯着机器。 随着一声熟悉的轰隆声响起,压缩机成功运转起来,所有数据都达到了技术标准。 那一刻,整个车间都沸腾了,工人们欢呼雀跃,纷纷围上来,对杨建华竖起了大拇指,眼里满是敬佩。 杨建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当初20天修好的诺言,不仅拯救了厂子,还一举打破了美德日等国家对我国长达50年的技术封锁。 从那以后,杨建华在业内名声大噪,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继续钻研技术,不断创新。 后来,沈阳鼓风机厂在他的带领下,制造出了一台又一台高质量的压缩机,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还走出国门,接到了来自日本、美国等国家的订单。 曾经傲慢无比、坐地起价的德国西门子公司,也不得不放下身段,找到杨建华,希望他能为其生产压缩机壳体。 而杨建华培养的12位徒弟,也继承了他的技艺和精神,在压缩机技术革新的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行。

0 阅读:0
霜月照寒林

霜月照寒林

霜月照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