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问贾诩:“你为啥想不出‘白衣渡江’这样的计谋?”贾诩回答:“我虽说叫做‘毒士’,但可不是没底线!这‘白衣渡江’的办法,我是能想得出来,可我没想到,真有人敢做这种突破底线的事儿!” 建安二十四年的冬天,江面上雾气弥漫,几十艘看似普通的商船悄悄靠岸。 船上人穿着白衣,扛着麻袋,像寻常商贩一样走上码头。 可转眼间,麻袋里掉出的不是货物,而是明晃晃的刀剑。 守军还没反应过来,烽火台已经插上了东吴的旗帜。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衣渡江”之计。 当时,关羽正带领军队在三百里外的襄樊与曹魏激战,完全没想到自己的后方荆州已被东吴偷袭。 这场行动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拿下荆州重地,但也因此打破了当时战争中的一些规则。 东吴大将吕蒙为这个计策准备了两年。 他早年是个勇猛但莽撞的将领,后来在孙权的劝勉下刻苦读书,成为有勇有谋的统帅。 他发现荆州城防坚固,强攻难以取胜,于是把主意打到了往来长江的商队身上。 在当时,商队在战区通行是延续已久的惯例。 各方势力即便交战,通常也不会轻易阻断商路,因为这关系到百姓生计和军队补给。 吕蒙正是利用这个不成文的规矩,让士兵伪装成商人,实现了奇袭。 曹魏谋士贾诩听说这个计策后连连摇头。 这位以出“毒计”闻名的谋士,虽然曾用离间计让马超和韩遂反目,但他认为打仗也应当有底线。 伪装成平民商人进行偷袭,在他看来是违背道义的行为。 贾诩的计谋虽辣,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更让人唏嘘的是吕蒙选择下手的时机。 当时关羽刚在樊城大胜曹军,威震华夏,而孙刘两家还保持着联盟关系。 荆州守军看到东吴商船时,还以为是送来补给的友军,毫无防备。 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让天下人都为之不齿。 吕蒙拿下荆州后,又采取攻心策略,优待蜀军家属,放俘虏去传递家书,导致关羽军心涣散。 最终关羽败走麦城,身边只剩十余人。 东吴杀害关羽后,还将他的首级送给曹操,这彻底坐实了背盟的恶名。 “白衣渡江”虽然战术上取得了成功,但却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从此之后,战区的商船再也难以自由通行。 明朝抗倭时期,许多无辜商船被误认为伪装敌军而遭攻击。 清军入关时,也以防范奸细为由制造多起惨案。 战争失去底线,最终受苦的是平民百姓。 东吴自身也尝到了苦果。 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发动夷陵之战,几乎踏平江东。 虽然诸葛亮后来重建孙刘联盟,但裂痕已难以弥合。 曹魏坐看两家相争,最终西晋沿着吕蒙当年的路线攻破东吴。 背信弃义者,终被天下人抛弃。 吕蒙临终前曾问孙权:取荆州,我错了吗?无人敢答。 从战术看,这场战役堪称完美,兵不血刃拿下要塞。 但史书记载,此战后荆州商路断绝三年,七成百姓因饥荒而易子而食。 如今站在荆州古城上,导游会指着一块青砖说是当年血渍。 其实哪有什么千年不褪的血迹? 真正渗入历史深处的,是那白衣商船撕开的道德缺口。 直到今天,当人们谈到背后算计同事、恶性竞争甚至伪装医疗队袭击时,“白衣渡江”的影子依然在人间游荡。 南京玄武湖边立着吕蒙石像,基座上刻着“克荆州者”四字。 游客常争论他是英雄还是奸贼,只有湖边卖菱角的老人念叨:不管穿白衣黑衣,能让百姓过好日子的,才是好计策。 长江依旧东流,千年前的船影早已被波涛揉碎,但那伪装商船的摇橹声,仿佛仍在浪花中回响,带着那看似聪明的胜利,走向了令人叹息的结局。 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诚信与道义永远是立身之本。 战争虽有胜负,但失去底线和信誉的胜利,终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真正能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的十大猛将!第十名:哲别蒙古神箭手,是真正能在乱
【5评论】【1点赞】
大河
对,别看嘴怎么说,看具体的事,再来评价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