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敢借,一个敢给,1995年,在安徽芜湖,穷表弟向富表哥借了250万,表哥毫不

烟火阑珊歌婉转 2025-08-03 08:59:15

一个敢借,一个敢给,1995年,在安徽芜湖,穷表弟向富表哥借了250万,表哥毫不犹豫就拿出钱来,结果到了2022年,表哥因持有表弟公司的股份成为广州首富,而表弟早已成为中国首富。 都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今天讲的这个事特别能印证这句话。 故事的主角是咱中国现在响当当的人物——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 他能有今天,离不开两位亲人雪中送炭的恩情,一位是扛起家庭重担的哥哥嫂嫂,另一位就是在关键时候掏出巨款的表哥。 王传福老家在安徽芜湖,从小家里就穷得叮当响。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他13岁那年,父亲因病撒手人寰。 一家子的重担,压在了母亲和比他大些的哥哥王传方身上。 可祸不单行,才过了两年,母亲也病倒了,跟着父亲去了。 小小的王传福,一下子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那种无依无靠的感觉,常人难以体会。 幸好,他还有个实心肠的哥哥王传方! 哥哥自己日子也过得艰难,小两口看着孤零零的弟弟心疼,二话没说,直接把王传福接到了自己家:“有哥嫂一口吃的,就有你的!” 话是这么说,可多养一张嘴哪有那么容易? 特别是王传福还在读书。为了凑够弟弟的学费,哥哥嫂子啥脏活累活都干过,甚至还去摆过地摊。 最难的时候,嫂子张秀菊咬了咬牙,把结婚时娘家给的金耳环、金戒指都偷偷拿去当掉了! 王传福看在眼里,这份比山还重的恩情,他刻在了心里头。 他后来自己也说过,当初读书拼命努力,没想什么大富大贵,就一个念头:快点出息,好好报答哥嫂! 大学毕了业,刚参加工作第一个月拿到工资,王传福一分没留,全部交给了哥嫂,这是他报答的开始。 王传福也争气,学习工作都是一把好手。 80年代末,他从北京的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毕业,顺理成章留在了研究所,捧上了“铁饭碗”。 更厉害的是,26岁就当上了研究所一个研究室的副主任,处级干部,在当年那个年纪算得上是青年才俊了,前途一片光明。 改变发生在1993年。单位派他去深圳参与组建一个做电池的厂子。 这一去,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那时候,手机还是稀罕物,叫“大哥大”,主要用日本的电池。 日本人的电池技术确实好,可那价格也真是贵得离谱! 一个小小的手机电池就要几千块,成本却很低很低。 为啥那么贵?就因为他们掌握着核心技术,说了算。 这钱让人家挣得实在是憋屈! 王传福心里那股不服输的劲上来了:为啥中国人就不能自己造出好电池?凭啥让日本人这么“卡脖子”?这股气越憋越大,琢磨了将近两年。 一个在当时看来有点“疯”的念头占了上风,辞职!下海!自己干! 他要做出属于中国人的、又好又便宜的电池!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创业最难的是什么?头一桩就是钱! 王传福开始四处找投资人,讲计划,说前景。 可人家投资人精着呢,一看来的是个二十多岁,想单挑日本电池巨头?都觉得这事太不靠谱,打个哈哈就把他送出门了。 银行的门也进过,想贷款,可没抵押物,照样碰一鼻子灰。 这下可真是难住王传福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点子,没有启动资金,一切都是泡影。 走投无路,硬着头皮想起了在广州做生意、已经发迹了的表哥吕向阳。 吕向阳当时在房地产行业干得风生水起,是大老板。 王传福提着点礼物找到表哥家,寒暄之后,厚着脸皮说出了自己借钱创业的想法,开口就要250万! 在1995年,这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想想看,那时候工人一个月工资才几百块。 出乎王传福意料的是,表哥吕向阳听完,竟然没有犹豫! 根本没让表弟多解释,更没提啥苛刻条件,很干脆地开了支票,写了足足250万! 只说了一句实在话:“放心拿去干!要是不够,后面再找我想办法。”这一幕,后来成了创业圈里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这份信任,太重了! 可以说,没有表哥这“大胆”的250万,很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比亚迪。 而吕向阳当时也想不到,这张支票会成为他这辈子最划算的一笔投资。 拿到这笔钱,他把全部身心都扑到了创业上,那真是玩命地干。 这“比亚迪”的名头,也就这么打出来了。 王传福带领比亚迪,硬是在电池领域杀出了一条血路,把曾经高不可攀的日本同行都逼退了。 再往后,他更是胆识过人,顶着巨大压力进军了汽车行业,最后更是在新能源汽车这块闯成了全球领先! 2009年,王传福成了中国的首富! 而当初那250万,给表哥吕向阳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回报,因为他作为原始股东持有的比亚迪股份,价值早就超过千亿! 他也因此成了“中国巴菲特”、广州首富! 王传福发达后,一直没忘记根本。 他始终把报答亲情放在重要位置。对于哥嫂,他在好地段买了两套面对面的房子,哥嫂住一套,自己和家人住一套,一家人天天见面,其乐融融。 尤其对那位当掉嫁妆支持自己的嫂子,王传福更是敬重有加。 他请哥嫂到比亚迪公司里担任了管理职位,那份血浓于水、患难相扶的亲情,始终未曾改变。

0 阅读:0
烟火阑珊歌婉转

烟火阑珊歌婉转

烟火阑珊歌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