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女子贷款30万,期限一年,到期后不见归还,银行联系不到,到她家催款,这才发现,女子已经去世,留下两个未成年孩子,丈夫无稳定收入,家里只有一套房子,房子价值55万,50%的份额是女子遗产,银行告到法院,要求女子父母、丈夫及两个未成年子女作为继承人,所继承的遗产,应优先用于还清贷款,法院却有不同意见。 今年7月,湖北十堰张湾区人民法院公布了这么一个真实发生的案件,挺让人心头发紧,也让人感受到法律的那一丝暖意。 事情还要从2023年说起,十堰的吴女士,怀揣着一份让家里日子好过些的想法,办下来一笔30万元的经营贷款。 她寻思着,用这笔钱做点小生意,改善改善生活。 可谁能料到,天有不测风云,仅仅过了半年,也就是同年,吴女士突遭遇意外不幸离世。 这一下,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留下丈夫和两个都还没成年的孩子,生活彻底变了样,原本的小生意梦想也成了泡影。 一年时间很快过去,到了该还这笔贷款的时候了。 银行按规矩开始催收,结果联系不上吴女士了。 一查才知道,人已经走了。 再仔细看看吴女士家的情况,家里除了夫妻俩名下共同拥有的一套房子,基本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了。 这套房子,当时估价大概55万元。 这套房子是夫妻共有财产,吴女士去世后,她占的那一半,也就是大约27.5万,就成了她的遗产。 银行一看这个情况,立刻就把吴女士的父母、丈夫还有两个没成年的孩子,一起告上了法庭。 银行的意思很明确,这30万贷款得还,要用吴女士留下的那部分房产来抵债。 法官接手这个案子后,非常细致地进行了调查。 结果发现,那30万贷款,吴女士全都拿去做了她个人的投资,这些投资呢,跟家庭共同生活、照顾孩子这些日常开销,并没有直接关系。 更重要的是,她的丈夫对于贷款这件事,从头到尾根本不知情,也从来没在贷款文件上签过字。 法院依据这些事实认定,这笔债务不能算是夫妻共同债务。 说实话,这一家现在的状况真是艰难,孩子爸连固定工作都没有,收入非常不稳定。 要是把这套唯一的房子卖了还债,这一家四口人就真要连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了。 法庭上,银行方面自然是紧抓着法律条文不放,反复强调借款还钱是天经地义。 但法官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一把尺子,他们还有更重要的考量。 法律里有一条,明确写着继承人如果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遗产应当为他们保留一部分必要的份额。 这说的不就是吴女士那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吗? 他们小小年纪,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完全符合“啥都没有”的情况。 以往类似的事情也不是没有。 有些案子,法院就判决过,只要夫妻另一方不知情也没签字,钱也没用在共同生活上,那家人可以选择放弃继承遗产,这样也就不需要偿还那份遗产对应的债务了。 甚至还有过债务人刚去世,银行就来追债,结果被法院驳回的例子。 到了吴女士家这个案子上,法官的态度非常明确,孩子的“救命钱”必须留出来。 如果真要把一家子唯一赖以为生的房子硬拿走抵债,那简直是要断了他们的活路。 最后,银行方面也只好沉默下来,不再强求。 他们心里也清楚,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表现得太过霸道无情,那不但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回来,银行自己的名声也得砸了。 最终,法院判决房子依然是这一家人共同拥有。 在吴女士留下的那部分大约值27.5万的房产份额里,首先得拿出7.5万元来,专门留给两个孩子,作为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费。 剩下的20万元,由吴女士的家人共同偿还。 法律条文的规定往往是冷峻的,但执行时遇到这样特殊的情况,总能渗出一丝人情味来。 当法官在法庭上,郑重宣布那7.5万确定归属两个孩子名下的时候,旁听席上坐着的人,有的忍不住悄悄红了眼眶。 虽然家里少了母亲的身影,但至少这套房子还在,还能为他们一家遮风挡雨,支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走下去。 这件事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谁也不能预料明天会发生什么。 意外有时让人无奈,债务的担子也确实沉重。 但当冰冷的规则,遇到无助的幼童和濒临破碎的家时,我们的法律展现了它应有的温情。 它没有简单地“一命抵一债”,而是懂得守护孩子生存的权利,守住一个家不至坍塌的底线。 银行最终部分收回了欠款,而比金钱更重要的,是社会在复杂境遇中对基本人道底线的坚持,是对弱势下一代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 这份体察人情冷暖的判决,不仅给困境中的家庭带去了希望,也让我们看到,社会的公正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情与理之间寻求平衡的智慧,是守护每一个生命有尊严地活下去的力量。 这份温度,值得被珍视和传递。 信源:光明网
2023年,一女子贷款30万,期限一年,到期后不见归还,银行联系不到,到她家催款
烟火阑珊歌婉转
2025-08-04 14:16:46
0
阅读:121
用户10xxx45
假的吧,哪有这么业余的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