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春节前,已经85岁高龄的陈云在杭州休养。半退休状态的他当时仍担任中顾委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02 23:32:14

1990年春节前,已经85岁高龄的陈云在杭州休养。半退休状态的他当时仍担任中顾委主任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等人前来看望这位共和国元老,陈老或许是预感这或许是最后一次来杭州便决定留下些什么,之后他郑重写下有十五字:“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杭州那几天一直下雨,冷是带湿气的冷,像一只手掌从脊背贴上来,慢慢往下抚。 陈云住在一处老旧的小楼里,说是休养,其实身子骨早没什么力气了。 屋里点着黄灯,空气里飘着茶叶和药味,墙角靠着两把藤椅,一张老桌子铺着布,布上铺着纸。纸是宣纸,很空白,等着写点什么。 他已经八十五岁了,很多话不爱多说了。 人年纪一大,话会往回咽,肚子里反倒比年轻时更多东西——只是越来越不急着说出口。 那天浙江省委的几位干部来看望,李泽民也在,他们坐着,说的都是近况。茶斟了一回又一回,雨下了一天又一天,空气里像是有点迟迟未落的东西。 没人逼他写,也没人指望他那时候还留下什么。 他看上去只是安静坐着,眼神像是望穿了一层层雾气。 后来他忽然动手了,把宣纸展开,笔蘸了墨,落在纸上。写得慢,每个字之间都隔着一点呼吸,像是怕纸疼。十五个字,不多不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写完,他没有马上说话,只是把笔放下,像是完成了一件沉重的事。 屋里一下子安静了,有人把壶里的茶续上,轻轻咳了一声,没人打断。 他抬头,语气轻,带点低哑的沙音,说:“这十五个字,我想了很久。现在可以写下来了。” 其实这十五个字,他不是那天才想出来的。 他是在延安时琢磨出来的,那时候没人给你答案,全靠自己从失败里摸爬滚打。 土地革命吃了亏,吃的是哪种亏?喊口号喊得震天响,干部们满口主义,脚底下的土却不认识。 人家说“书上这么写的”,就信;领导一发话,就照办。那时候他就有气,心里想,谁说的话不重要,看得见摸得着才算数。 他有一阵子几乎住在书里,读毛泽东的手稿,也读哲学——那些字,他一个一个抠,像在地里刨食。他最服的一点,是毛讲实事求是。他不说漂亮话,就说地里有没有粮,兵能不能打,群众是怕还是信。这些都是“实事”,不是空话。 陈云琢磨久了,就自己总结出一句话: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是不要上级,也不是反书本,而是不能只看这些。 实际情况是活的,不能只靠耳朵和纸。 后来他加上了六个字,才完整:交换、比较、反复。前九个,是底子,是信念;后六个,是做法,是工具。 交换是什么意思?就是要听不同的声音,尤其是那些难听的。 只听顺耳的,就像把窗户纸糊死了,看不见风往哪边吹。比较,就是得有参照,不能凭感觉。事情前后左右都要看,看了还要对照,不对照你永远只看见你想看见的。反复,最要紧。陈云说:“哪怕初步定了,也不能急着拍板。先摆一摆,留一留,让它冷一下,再看。” 这些方法听起来没多玄妙,但就是难在做得到。 太多人图快、图省事,领导催得紧,报上去的材料不假思索,决策像一把刀,嗖地一下落下来,快是真快,就是不准。他一辈子最烦的就是“拍脑袋”这仨字。 杭州那天写完条幅,他一边抚着膝盖,一边说了句很轻的话:“可能这是我最后一次来这里了,我想留点实在的。”当时没人接话,只是有人低头看纸上的字,那墨迹还没全干。条幅后来交给了省委,有人说这不只是字,是他一生的方法论,是给后来人的一把锄头,怎么下地种事、种人、种决策的锄头。 李泽民把这件事记得很清楚。他后来写文章提到这十五字,说那次见面像是一场教训,不是那种板着脸的训话,是一个老人把手里的经验放下,摆在你面前,说:你愿不愿捡起来用? 陈云不是什么多话的人,但做事从来不含糊。他做决策前,习惯先沉下去,一头扎进调查。谁家断了口粮,哪个合作社乱了账,村里人信不信干部,他都得自己问一遍。有时走一天田地,鞋底磨得快穿了,回来还得写材料。他说过一句话:“调查研究要占百分之九十的时间,作决定只需要百分之十。”这话听起来像慢工出细活,但在他看来,是稳扎稳打,不让问题从缝里溜出去。 这种风格在改革开放以后更明显了。很多人往前冲,他不急。不是他不想进步,而是他知道,基础没打牢,跑得快也会栽。他在某些文件上画过圈,说太激进;也劝过一些干部,别被新词弄晕了。他不是反对改革,他是怕伤了底子。 后来西方有些经济学家说他是“稳健派”,还有人用了个比喻,说他搞的是“鸟笼经济”。 他听了笑,说:“鸟是要飞的,不能捆死。但笼子要结实,不能一敲就散。”那会儿他已经不在一线了,话说得少了,但分量还在。 别人喊口号,他看数字;别人递材料,他要看调查记录。 纪念他一百一十周年那年,又有人提起这十五字,说是共产党实事求是传统的延续。 其实不只是谁的传统,那是一种中国式的经验主义智慧,一种倔强的、不听风就是雨的判断方式。 它不豪言壮语,但它管用。

0 阅读:3546

评论列表

红绸万丈

红绸万丈

6
2025-09-03 07:53

一生平凡,一生伟大。

黄先生

黄先生

2
2025-09-03 09:36

这个方法论很重要,是老人一生成功经验的总结

用户10xxx09

用户10xxx09

2
2025-09-03 15:37

他们说得都是真理,每个时代都要用永远不过时!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