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北大仓”,为何要“退耕还荒”? 说起北大仓,那可是咱中国人的饭碗根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刚站稳脚跟,全国人都在为吃饱饭犯愁。于是一批批退伍兵、知青揣着窝头就扎进了这片荒原,住的是半地下的“地窨子”,冬天冻得直跺脚,夏天蚊子能把人抬走。 就凭着镐头刨、肩膀扛,硬生生把一眼望不到头的荒草甸子,改成了能年产几百亿斤粮食的“天下粮仓”。那些年,全国人碗里的米饭,好多都带着北大荒的黑土味儿。 可谁能想到,这好光景背后藏着隐忧。几十年来地里就没歇过脚,春天种玉米,秋天收大豆,机器轮子把地轧得硬邦邦,化肥撒得一年比一年多。老农民都懂,土地就像人一样,总得喘口气。 现在你去北大荒看看,以前一锄头下去能翻出半尺厚的黑土,现在最多也就一拃深,底下全是发黄的硬土块。科学家说这黑土形成1厘米得花400年,可咱这几十年就磨掉了快一半,照这速度,再过五十年恐怕连黑土影子都见不着了。 黑土地是北大仓的命根子,可这些年真是被折腾得够呛。以前开荒时,战士们在地里挖排水沟,把草甸子改成耕地,那会儿只想着多打粮食,哪顾得上别的。 后来机械化耕作普及了,大型收割机一趟趟轧过去,土壤被压实得像块铁板,雨水渗不下去,庄稼根也扎不深。为了产量,化肥是一袋袋往地里倒,刚开始确实管用,可年头长了,土壤里的有机质越来越少,黑土变得又干又脆,大风一吹就起沙,下雨就顺着坡往下滑。 海伦市有个种粮大户王艳菊,她家的地连续种了十年大豆,最后地里全是病菌,豆子结得又小又少,化肥越用越多,产量反而越来越低。后来听专家的话,改种一年玉米一年大豆,不光化肥省了两成,产量还涨了不少。 这事儿让周围农民都明白了,土地不能这么死磕,该歇就得歇。现在北大荒八成以上的耕地都在搞轮作,种完玉米种大豆,让土地有机会喘口气、攒攒劲儿。 当年开荒最可惜的是那些湿地和林子。老知青回忆说,刚到北大荒时,夏天能看见丹顶鹤在草甸子上跳舞,冬天能听见狼嚎。 可短短几十年,三江平原的湿地就从536万公顷变成了113万公顷,好多地方连水鸟的影子都见不着了。没有了湿地调蓄洪水,这些年北大荒的旱涝越来越频繁,有时候一场暴雨下来,地里的庄稼就全泡了汤。 1997年雁窝岛划成自然保护区时,好多老职工都不理解:“好不容易开出来的地,凭啥又让它荒了?”可现在再去看看,当年铲平的沼泽又蓄满了水,芦苇长得比人还高,白鹳、丹顶鹤这些稀罕鸟儿每年都来筑巢。 这几年连消失多年的东北虎都开始在林区出没,去年还有村民拍到老虎过河的视频。森林覆盖率也从1979年的7.8%涨到了14.6%,以前光秃秃的荒坡现在全披上了绿衣裳。 “退耕还荒”不是不要粮食了,而是要换种活法。河北有个农民叶广宽,按政策休耕一季小麦,虽然少收了一季,可玉米亩产多了50公斤,加上国家给的补助,一年反倒多挣了两千多块。 北大荒现在搞的“三三轮作”更精明,玉米、马铃薯、大豆轮流上阵,土地越种越肥,2022年荣军农场的粮食总产一下子涨了35.7%。 这些年北大荒人悟出个理:保住黑土地才能端稳饭碗。现在地里少种点,是为了将来能一直种下去。他们把坡度大的耕地退出来种上树,把靠近湿地的农田还给沼泽,虽然眼前少收了些粮食,可生态好了,灾害少了,土地后劲更足了。 如今走在北大荒,既能看见连片的稻田翻滚着金浪,也能看到成片的湿地波光粼粼。 那些曾经的“开荒者”现在成了“护荒人”,他们用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人与自然较劲不如与自然共生,有时候退一步,才能在发展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这黑土地上的故事,其实就是咱中国人过日子的智慧——既要低头种地,也得抬头看天。
河北瑶瑶安葬后,他的父亲开始行动了,他的这次行动网友直接炸锅了!瑶瑶的父
【36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