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年代末,日本的“昭和第一兵家”石原莞尔在回忆录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当年军部的疯子们没有扩大中国事变(全面侵华),那日本就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日本有位叫石原莞尔的军官在回忆录里留下过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如果当年军部的疯子们没有扩大中国事变,那日本就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这句话后来被很多人引用,因为说这话的人并不是局外人,他正是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也是日本军界曾经被称为“昭和第一兵家”的人物。 石原莞尔1889年出生在日本山形县,父亲做过警察署长,从小就把武士道那一套灌输给他,他在学校成绩好,爱读兵学、历史和哲学书籍,脑子灵活,点子多,也常因为性格怪被同学起外号。 1909年,他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来又进了陆军大学深造,在军中逐渐脱颖而出,正因为思维方式新奇,他被称为“昭和第一兵家”,有人说他是点子最多的军官。 他的战略观念成型得很早,1920年前后,他被派往中国考察,还装成苦力混迹在各地码头,亲眼看见军阀混战、民生凋敝。 这个经历让他觉得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政治软弱,是个容易下手的对象,1922年他去德国学习,接触到地缘政治的理论,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方向。 他提出的“东亚联盟论”和“最终战争论”,认为日本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必须先占领东北和蒙古,整合人口与资源,把这里变成日本的后方基地,接着再把蒋介石等人变成可以利用的傀儡,最后才是与美国和苏联的最终较量。 1928年他被调到关东军,认识了板垣征四郎,两人臭味相投,经常讨论如何出手拿下中国东北,1931年,他们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向东北军开火。 东北军当时接到“不抵抗”的命令,几乎没有还击就撤退了,短短时间,关东军用很小的代价占领了整个东北,这让石原莞尔在日本国内一夜成名,被吹捧成民族英雄。 更让他意外的是,他原本预想会有激烈抵抗,结果竟然一枪不放,这种顺利反倒让他自己都没想到。 不过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石原和军部的分歧越来越大,他主张的是有限扩张,先稳固东北,把资源盘活,再慢慢往下走,他觉得中国太大,不宜全面开战,否则会陷入长期战争。 他清楚地说过,日本如果把局面扩大,最后会耗死在泥潭里,可军部的另一派完全不想停,他们认为既然东北这么容易拿下,就该继续推进,到1937年卢沟桥枪声一响,全面侵华正式开始。 石原跳出来反对,甚至跑到高层办公室要求停战,但没人理他,主战派牢牢掌握刀把子,他被视为不合群的人,被调离要职,逐渐边缘化。 事实的发展验证了他的担忧,日军陷入中国战场,几年下来人力物资被消耗得厉害,局势拖成持久战,日本经济本就依赖进口,越打越紧张。 到1941年,资源匮乏,外部又面临美国的经济制裁,石原所担心的局面完全出现,日本不得不孤注一掷,发动太平洋战争,结果自取灭亡,石原看在眼里,只能说自己早就提醒过,但根本没人愿意听。 战败之后,东京审判开始,很多人以为石原一定会被列为战犯,毕竟九一八是他一手策划的,但他并没有在名单上,这主要是因为他在1937年之后反对全面侵华,与东条英机等人有矛盾。 他甚至作为证人出庭,指责主战派的决策,公开表示这些人把日本带入深渊,也正因为如此,他逃过了审判,保住了自由。 石原的晚年过得并不顺利,他在关东军服役时骑马受过伤,落下了病根,之后又患上膀胱癌,1949年,他在病痛中去世,结束了一生。 留下来的,是他那些写在回忆录里的文字,那句“如果当年军部的疯子们没有扩大中国事变”成了他最广为流传的反思。 站在今天来看,这句话有几层意思,一方面,他确实有战略眼光,预判了全面战争会拖垮日本;另一方面,他的所谓“理性”只是想控制侵略的节奏,而不是放弃侵略。 他从头到尾都把东北、中国当成日本的资源池,把人口和土地看作棋子,他和其他军国主义者的区别,只是谋划节奏快慢不同。 石原莞尔的一生,折射出日本军部内部的复杂矛盾,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当不同声音被压制,整个国家的决策会极端化,最后把自己拖进深渊。 对中国人来说,他既是侵略的始作俑者,也是一个在历史后期喊“收手”的人,无论他后来的反对如何,九一八事变已让中国付出沉重代价,这笔账无法抹去。 他的自辩和反思,只能提醒我们:侵略战争不论包装成什么样,终究会走向失败。 信源:澎湃新闻——我读︱《日本为何选择了战争》:“民族切腹”之路
对付日本,要得就是这种霸气!人民日报强硬发声敲打日本:没有任何国际条约规定,琉
【1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