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王凤阁将军和妻子的照片,他们就要被日寇杀害了,可以看出两人表情严肃,但毫无惧色。 他们五岁的儿子“金子”也同时被杀害了,为了抗击倭寇,一家三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很多人不知道,王凤阁将军本是吉林通化县的普通商人,九一八事变的炮声击碎了他的平静生活。看着日军的铁蹄踏碎家乡的田埂,他把家里攒下的全部积蓄换成枪支弹药,振臂一呼:“东北是咱中国人的地,不能让小鬼子占了!”就这样,他拉起“东北民众自卫军”,成了辽东大地上最早举旗抗日的民间将领之一。 那会儿的东北深山,冬天冷得能把钢铁冻出裂纹。王凤阁带着战士们昼伏夜出,没营房就宿在雪窝里,盖着破棉絮取暖;没粮食就挖野菜、啃树皮,有次队伍被日军围困在濛江(今靖宇县)密林七天,最后连树皮都快扒光了,他把仅存的半袋炒面全分给了受伤的战士,自己捧着冰块混着草根往嘴里塞。 可就算日子苦成这样,每次跟日军遭遇,他总是第一个端起枪冲锋,部下都说:“跟着王司令,就觉得咱中国人没孬种。” 日军被这支“草根队伍”打得焦头烂额,先后调动重兵围剿,还放出“擒王凤阁赏洋万元”的悬赏。 1937年2月,因叛徒告密,王凤阁带着妻子张桂兰、儿子金子在濛江附近陷入重围。激战到弹尽粮绝时,他抱着年仅五岁的金子,对妻子咬着牙说:“咱是中国人,死也不能跪小鬼子!”可最终还是因体力不支,一家三口落入日军手中。 被押往通化县城的路上,日军想让王凤阁低头,用枪托砸他的腿,他却把腰杆挺得更直,对着路边围观的百姓一遍遍喊:“乡亲们,别怕!小鬼子长不了!咱们中国肯定能把他们赶出去!” 妻子张桂兰紧紧抱着金子,眼神里没有丝毫畏惧,路过自家曾经的店铺时,还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头,像是在说“咱没错”。五岁的金子不懂“死亡”意味着什么,只是看爸妈站得笔直,也学着把小胸脯挺起来,小手紧紧抓着母亲的衣角。 到了刑场,日军拿出纸笔逼王凤阁写“归顺书”,他接过笔,蘸足了墨,狠狠写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七个大字,随后将笔狠狠摔在地上。最后时刻,王凤阁望着妻子和儿子,嘴角甚至带了点笑意——那是一种“咱中国人没输给你们”的骄傲。 如今,通化烈士陵园里立着王凤阁一家的墓碑,每年都有无数人去献花。回望那段历史,你会发现,像王凤阁这样的家庭不是个例:他们本可以躲起来求安稳,却偏偏选择用生命去守护家国尊严。他们的“毫无惧色”,不是天生勇敢,是因为在他们心里,“中国人”这三个字,比生命更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抗战中,日军重兵包围大清河,聂荣臻急设前指应对。不料,前指司令朱占魁却不在乎:“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