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歼20后,歼16D战机问世打破垄断,3大原因,战力世界一流
歼16D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高性能专用电子战机,以歼16双座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为平台进行研制。
选择歼16作为平台的原因有三,第一、专用电子战机的任务较为繁重,双座设计是基本要求,而歼16恰好具备双座配置。
第二、歼16配备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数字化航电系统和高性能涡扇发动机,并采用了部分第五代战机的制造技术。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四代半战斗机的后期改进型,与美国空军最新的F-15EX不相上下,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空对空、空对地/海作战能力。
第三、歼16的航程、挂载能力以及内部电子设备容积较大,平台性能超过了美国海军的现役电子战机EA-18G的基础平台F/A-18F。因此,选择歼16作为平台为歼16D的整体技战术性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歼16D在外形上与歼16相似,但考虑到电子战需求,还是有明显不同。原歼16配置的单管30毫米机炮和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在歼16D上被取消,释放的空间用于安装更多电子设备,这也是歼16D与歼16最明显的外形区别。
歼16D的机头雷达舱经过全新设计,雷达罩的长度比歼16缩短了近1/3,从而增加了后部雷达和航电舱的空间,提升了至少20%的空间利用率。这一设计可能意味着歼16D使用的雷达与歼16不同。
歼16D在电子战技术中最关键的一项进展是解决了高精度全向辐射源定位问题。此前,战机的雷达告警系统仅能探测空中敌机的火控雷达脉冲信号,提示飞行员可能遭遇敌机锁定或跟踪。然而,这种系统无法精确定位地面或海面的辐射源,限制了战机在执行防空压制任务时的能力。
歼16D在两侧翼尖挂载了类似于EA-18G的AN/ALQ-218(V)2的全新电子吊舱,吊舱上部安装有四片大型刀状天线,具备高精度全向辐射源定位系统。这一系统采用先进的短基线干涉仪原理,能够全频谱、全向精准定位电磁发射源,同时能控制机载电子干扰吊舱进行“跟踪-瞄准式干扰”。这种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机载战术侦察告警系统,具备该能力的国家仅有美国和中国。
借助这种电子战吊舱,歼16D在执行防空压制任务时可以精确掌握作战区域内敌方地面或海面辐射源的位置,从而选择关键目标进行电子压制或使用反辐射导弹进行摧毁,大幅提升了电子战能力。
歼16D和EA-18G一样,需携带不同类型的干扰吊舱以实现对多种雷达或通信系统的干扰和压制。在中国航展的静态展示中,歼16D携带了四具大型干扰吊舱,其中两具挂载在机翼中部,另外两具则位于进气道下方。每具吊舱约5米长,外形为矩形,前后均有干扰发射天线,具备全向干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进气道挂载的两具干扰吊舱有明显的外凸设计,表明它们配备了侧向干扰天线,专门针对某些特定雷达波段和威胁方向。
尽管吊舱的具体性能尚不公开,但基于中国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作战需求,可以推测其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歼16D的干扰吊舱不同于美军EA-18G使用的ALQ-99电子干扰吊舱,并不自带发电系统,因此其电力由飞机平台提供。
随着技术进步,“精准干扰”已成为主流模式。低功率干扰波束能够有效干扰并压制目标,同时不会影响其他频段的正常工作,从而提升作战效率并降低对平台电力的需求。因此,歼16D的电子干扰吊舱不存电力不足的问题。
歼16D装备了多种先进的通信和信息系统,包括多平台信息发布系统、战术通信终端、三军高速数据链系统、高速卫星通信系统和战术/战役网络通信系统,具备强大的电子监听和通信干扰能力。与EA-18G类似,歼16D具备“主动干扰对消”能力,能够对敌方通信和雷达系统进行精确压制。
歼16D采用的发动机喷口设计与原歼16有所不同,可能是为了增强发动机的发电能力。作为一款专用电子战机,歼16D对电力的需求极为高,尤其是在有源相控阵雷达、大量航电系统以及高功率干扰吊舱的共同作用下,确保飞机平台能够提供足够的电力至关重要。
歼16D配备8个外挂点,相较歼16减少了4个。然而,即便在挂载四具大型电子干扰吊舱后,歼16D仍有4个外挂点可用于挂载其他武器。这些挂点均为重型挂点,能够挂载超过500公斤的武器,相较于EA-18G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歼16D在挂载电子干扰吊舱的同时,仍可携带2枚“霹雳”12或“霹雳”15中程空空导弹和2枚反辐射导弹。如果需要强化反辐射能力,可以将空空导弹替换为更多反辐射导弹,这一点EA-18G则无法实现。
歼16D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继歼20之后,又一款突破国外技术垄断的高技术机型诞生。其强大的电子攻击能力将与歼20隐身战斗机的制空和信息化作战能力相结合,共同显著提升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这也表明,中国空军在建设“攻防兼备”的战略空军上迈出了关键且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