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8岁就退休在家的清朝摄政王载沣,晚年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曾经代表着皇族荣耀的醇亲王府。儿子为此难以理解,大声地质问他“为什么?”然而他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就让儿子闭了嘴。 载沣这人出生在1883年,北京太平湖的醇亲王府里。他爸是道光帝的七儿子奕譞,当过醇亲王。他妈是侧福晋刘佳氏,家里排行老五,但前面几个哥哥早夭,二哥光绪帝又当了皇帝,所以他实际是长子。光绪十四年,全家因为旧府邸成了潜龙邸,搬到什刹海后海北河沿的北府。光绪十六年,他七岁就袭封醇亲王爵位,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家里背景显赫,但他从小就得小心翼翼,因为嫡母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家族关系复杂。慈禧太后还给他指婚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两人1902年结婚,生下溥仪和其他子女。 1900年义和团运动闹得凶,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次年,载沣被派去德国道歉,当了头等专使。那时候他刚18岁,乘船到德国,面对威廉二世要他跪拜的要求,他没慌,搬出《万国公法》,站着就把国书递了过去。威廉二世也没办法,只能接受。他还问威廉·亨利亲王怎么治国,对方说要集中兵权、重视武备,他记在心里。本来想游历欧洲其他国家,但因为身体不适和回国完婚,就放弃了。这趟出访让他开了眼界,对国外情况了解更多,回国后慈禧太后夸他办事靠谱。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慈禧太后下六道懿旨,让载沣的儿子溥仪继位,三岁就当了宣统帝。载沣25岁就被封为监国摄政王,实际掌权。他在中南海西北角建摄政王府,东华门内三所当临时住处。摄政期间,他代理陆海军大元帅,试图改革。1909年张之洞死后,隆裕太后权力变大,他的体制有点动摇。1910年,大清银行兑换券印了他的肖像,同年汪精卫等人想暗杀他,没成功。那时候革命党闹得厉害,他面对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军队不稳。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局势乱套。袁世凯组责任内阁,载沣渐渐失权。他向隆裕太后递辞呈,交还印章,辞去摄政王职务。那年他28岁,就这么退休回家当闲人。清帝退位后,他对权力丢了挺平静,搬到天津租界住。那里他过得低调,喜欢摆弄怀表和相机,偶尔试试西餐。碰见老部下问复辟的事,他摇头说现在是民国,得认这个理。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北京,住在醇亲王府后罩房。前院改成医院,西跨院住了百姓,他也没抱怨,说新社会没主子奴才之分。 1950年春天,载沣67岁,把醇亲王府卖给国家,换了90万斤小米。那时候粮食比啥都贵,这小米够养活一家人好几年。王府占地大,有200多间屋子,每年修缮费就不少,现在空着也没啥用。他早算过账,一家六口人,留三间房够住。大儿子溥任听说后不理解,大声质问为什么。他就说房子空荡荡的没用处,三间够了。这话让儿子没话说。卖王府这事在他看来是明智的,舍掉空壳子,换实打实的粮食,维持生活。之前他就变卖过古玩和田产,生活水平降了,但总得过日子。 卖掉王府后,载沣一家住留下的三间屋子。1949年9月,他把王府卖给高工学校,11月搬到东四北魏家胡同。1950年6月,又把住宅卖给政务院,7月搬到东城利溥营。他日常简单,继续在北京过日子。王府后来几经变迁,成了国家宗教事务局办公地。1980年代,专家普查时,在房梁上找到原建筑的烫样图纸,上面标着精细工艺,比如梁柱雕刻和瓦片排列,显示清代王府的讲究。 载沣一生见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军阀混战。新中国成立后,他安稳在北京。1951年初,他多年老病加风寒,很快就病故了,享年68岁。葬在北京西郊福田公墓。他书房里挂的“知足常乐”字幅,挺能说明他的心态。醇亲王府作为文物,保留了清代建筑风格,供人研究。他这辈子该抓时抓,该放时放,挺有智慧。
1950年,28岁就退休在家的清朝摄政王载沣,晚年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曾经
小史论过去
2025-08-30 12:37: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