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刚把上千吨稀土打包装船送往欧洲,转身却收到德国的“退货通知”,虽然不是明着退

康安说历史 2025-08-29 12:18:55

中国刚把上千吨稀土打包装船送往欧洲,转身却收到德国的“退货通知”,虽然不是明着退货,但这口“风”吹得不轻。 要知道,全球工厂的稀土供应几乎看中国脸色。中国稀土矿产量占全球七成,深加工能力更是高达九成三。德国去年进口的五千多吨稀土里,七成一直接来自中国。 这些稀土可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德国汽车厂里净化尾气的催化剂,九成得靠它运转。没有稳定的稀土供应,大众、宝马的生产线随时可能停摆。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之前就警告过,稀土短缺会直接导致减产。现在倒好,急需的原材料送上门了,反而挑三拣四起来。 欧盟去年通过的《关键原材料法案》成了德国最好用的挡箭牌。法案把回收标准提高到 25%,还要求关键原材料本土加工比例达到 40%。这些条款听起来冠冕堂皇,可现实是欧洲自己的稀土加工能力根本跟不上。 瑞典倒是有稀土矿,可开采技术还得依赖中国。德国企业跑去澳大利亚找替代货源,结果要么纯度不够,要么量供不上。这种情况下拿环保标准说事,明眼人都看得出是在玩政治把戏。 更让人不齿的是德国的双面操作。这边刚从中国拿到稀土出口许可,那边就在台湾问题上小动作不断。中国今年四月对钐、钆等七种关键稀土元素实施管制后,德国企业急得团团转。 大众公司好不容易从包头拿到磁体采购许可,合同里却被明确要求 “不得转售美国防务承包商”,违约就得罚 20%。这种既要中国资源又想卡中国脖子的操作,真是把算盘打到了极致。 德国政府嘴上喊着 “去风险”,身体却诚实得很。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离开中国稀土,所谓的绿色转型就是空谈。氧化镝价格飙到 850 美元一公斤,金属铽突破 3000 美元,这些数字背后都是欧洲制造业的焦虑。 中国六月调整出口政策,优先给欧洲放行,本是出于维护供应链稳定的善意,没想到反而成了德国得寸进尺的资本。 欧洲内部对此也不是铁板一块。德国汽车企业早就受不了政府的折腾,三十多家上市公司联名写信反对对华搞对抗。他们比谁都清楚,中国不仅是稀土供应国,更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巴斯夫在广东砸几十亿建化工厂,大众计划三年内在中国推三十款新能源车,这些布局都离不开稳定的稀土供应链。政府的政治操弄,最终可能让企业买单。 中国商务部可不是吃素的。加快审批流程的同时,也没忘了给不守规矩的国家上紧箍咒。对欧洲企业优先放行,对美国军工企业继续封锁,这种精准调控让德国政府骑虎难下。 想找替代供应?没个十年八年根本建不起来完整的产业链。澳大利亚的矿砂运回去,最后还得送到中国加工厂提纯,绕来绕去还是离不开中国。 稀土不是超市货架上的日用品,想要就拿,不想要就扔。中国的稀土供应,从来都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 德国一边享受着中国稀土带来的产业红利,一边跟着美国在政治上给中国添堵,这种 “吃饭砸锅” 的操作迟早要付出代价。欧盟的环保标准也好,本土加工要求也罢,都不该成为损害正常贸易的借口。 中国这次没像往常一样忍气吞声。上千吨稀土该运还运,但后续审批已经悄悄收紧。这态度再明确不过:合作可以,但不能既要又要。 想用中国的稀土发展新能源,就得拿出诚意;想靠环保标准卡脖子,那就要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毕竟,全球稀土市场的话语权,早就不在欧洲手里了。 大西洋上的货船还在前行,但中德稀土贸易的风向已经变了。德国要是继续揣着明白装糊涂,最后可能真要面对生产线停摆的窘境。要知道,中国的善意和稀土一样,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0 阅读:7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