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病逝,临终前留下遗嘱:把3000元遗产都交给女儿钱月华。

万物知识局 2025-08-28 13:56:44

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病逝,临终前留下遗嘱:把3000元遗产都交给女儿钱月华。可当儿媳蒋英给小姑子去送钱时,钱学森却大声喝止:“不行!”

  1969年,是国家重新振作、百废待兴的年代,经历了十年的波折,经济拮据,科研项目更是处处需要资金。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钱学森家里发生了一件牵动人心的事情。   那一年,他的父亲钱均夫因病去世,老人一生淡泊名利,却对身边的人充满感情,在弥留之际,他特意留下了遗愿,希望把单位补发的三千元钱交给义女钱月华。   这三千元,在当时绝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普通工人几年辛苦积攒的收入,钱均夫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是因为在他晚年卧病期间,正是钱月华不离不弃地守在床前,日夜照料。   那时钱学森常年忙于科研,身在工作一线,根本无法时刻陪伴,儿媳蒋英虽竭力照顾,但也要兼顾家庭其他事务,而钱月华用最朴实的方式,给予老人最贴心的关怀,于是钱均夫留下了这样的交代。   蒋英听在耳里,心中自然明白公公的用意,钱月华虽不是亲生女儿,却自小进入钱家帮工,渐渐与这个家庭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几十年来,她像亲女儿一样分担家务,照顾老人。   尤其在钱均夫卧病多年之时,她几乎把全部心力都倾注在病榻旁,老人把这笔钱交给她,本是出于感激和补偿,蒋英尊重长辈的心愿,在料理丧事的同时,暗自盘算着如何妥当地将钱交到小姑子手中。   可事情在临到落实时出现了转折,当蒋英准备把钱送过去时,钱学森坚决制止,他认为这笔钱并非单纯的遗产,而是单位对父亲的照顾和补发的工资,本就带有公共性质。   在那个特殊年代,国家到处都在缺钱,科研项目急需支持,所以钱学森态度果决,坚持将这笔钱上交,不给家人留下余地。   这份坚持,体现出他性格中一贯的原则,他自小在父亲的教育熏陶下长大,耳濡目染的是“立身以正,不徇私利”的家训,钱均夫曾主张教育救国,讲求独立思考,不走偏门,这样的理念,在儿子身上显现得淋漓尽致。   哪怕这意味着违背父亲的遗愿,也要以国家利益为先,钱学森随即把三千元全数交上,不做丝毫保留。   钱月华对此并没有表现出不满,她清楚这位哥哥从来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也理解他的难处,自己照顾父亲多年,从来不是为了图财,更不是为了换取补偿,她心中看重的是情义,是对养育之恩的回报,因此即便没能得到这笔钱,她依然无怨无悔。   只是,蒋英和钱学森却始终记挂着父亲的遗愿,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夫妇二人一直省吃俭用,攒下的每一分钱,都是为了弥补这三千元的遗产给妹妹钱月华。   多年之后,当钱月华的女儿要出嫁时,蒋英和钱学森悄然做了一件事,他们从家里取出三千元,亲手送到钱月华家中,作为贺礼,钱月华起初推辞,再三不愿收下,但蒋英态度坚决,直到她勉强接受,至此他们才觉得自己终于完成了父亲的托付,也让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一段三千元钱的故事,表面上只是家中琐事,却折射出浓厚的家风,钱学森选择把钱上交,是因为国家正处困境,科研亟需支持,他不能让个人利益凌驾于大局之上。   后来他和妻子蒋英用另一种方式完成补偿,体现了善良与仁厚,钱月华的宽容与无怨,更显出一种质朴的美德,三个人的选择虽不同,却在无形之中相互补足,共同勾勒出一个家庭的精神底色。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常常面临小家与大家之间的抉择,钱学森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科学家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在实验室里的成果,更因为他在人生的每一次取舍中,都把国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蒋英和钱月华,也在各自的角度,展现了家人之间深沉而真挚的情义。   三千元钱,既是一笔遗产,也是一份考验,它见证了一位科学家的坚守,一位妻子的体贴,一位妹妹的宽厚,它最终化作家风的传承,悄然滋养着后人。   信源:人民日报——钱学森秘书撰文讲述:“钱学森的贤内助蒋英”

0 阅读:49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