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4年冬天,废太子胤礽病重,眼看挺不过去了,叫来身边的太监,说想托句口信给雍

文山聊武器 2025-08-27 18:33:58

1724年冬天,废太子胤礽病重,眼看挺不过去了,叫来身边的太监,说想托句口信给雍正,他的话说得不多,也不求赦免,只说:“我这罪人能活到今天,多亏皇上的恩情,谢谢你了,老四。”这一声谢里,三十年的兄弟纠葛、朝堂风浪、父子血泪,全都咽了下去。 胤礽是康熙的二儿子,生于康熙十三年,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因难产去世,他刚满周岁就被立为皇太子。那会儿康熙才二十出头,年轻气盛,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亲自教他读书、练武,恨不得把满腹经纶都塞给他。胤礽小时候确实争气,满汉文章都通,骑射功夫也硬,康熙二十一年随父皇去辽东祭祖,路上射杀一头猛虎,箭法精准,康熙当场赏了金弓。到了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征噶尔丹,胤礽留京监国,批奏折、管户部,干得有模有样,朝臣都夸他有大将之风。可惜,太子这个位子太烫手,兄弟们盯着,朝堂上风吹草动,胤礽的性子也慢慢变了,越来越刚愎自用。 胤礽的骄傲不是一天养成的。康熙四十二年,他在朝会上当众顶撞康熙,气得皇帝摔了茶碗,碎片撒了一地。这事儿虽没立刻让他丢了太子位,但裂痕已经有了。他身边还聚了一帮人,像内务府的李德全,成天围着他转,吹捧得他更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些人后来被康熙骂成“太子党”,说是拉帮结派,祸乱朝纲。康熙四十七年,胤礽随驾去塞外,夜里偷偷窥探康熙的御帐,被侍卫抓了个正着。康熙这回彻底怒了,在察哈尔当场下旨废太子,胤礽被押回北京,锁进咸安宫。那天零下三十度,胤礽跪在雪地里,周围只有侍卫的脚步声。 康熙心软过一回,康熙四十八年复立胤礽为太子,想给他个改过的机会。可胤礽没吸取教训,复位后还是我行我素,康熙五十一年,他又因为托合齐会饮的事被废,这回是彻底没戏了。康熙下令锁了他的宫门,连门匾都摘了,胤礽被送到景山旁的小院,从此过上软禁日子。院子不大,门外贴着告示,严禁外人探视。他每天靠太监送饭,翻几页旧书,日子过得像一潭死水。早些年,他还试着写奏折,想求康熙开恩,可那些折子送出去就没回音,最后连送都送不出去。 康熙六十一年驾崩,胤禛继位,成了雍正帝。胤礽本以为自己这回在劫难逃,毕竟九子夺嫡那会儿,兄弟间的刀光剑影谁都清楚。没想到,雍正没动他,反而把他迁到更安静的院子,饭菜、取暖、药材都安排得周到。胤礽头两年还提心吊胆,怕哪天饭里下了毒,可日子一长,看药照送、饭照吃,他才慢慢放下心。雍正没跟他照面,也没提旧事,兄弟俩就像隔着一堵墙,各自沉默。 雍正二年秋,胤礽病了,咳嗽得厉害,御医开了药,内务府的人守着,喂药、换炭盆,忙前忙后。到了冬天,病势更重,御医说他熬不过这个冬天了。胤礽躺在床上,清醒得很,叫来太监,留下那句谢话:“我这罪人能活到今天,多亏皇上的恩情,谢谢你了,老四。”这话不长,却像把三十年的恩怨都压进了嗓子眼。太监记下这话,匆匆跑去养心殿禀报。雍正听完,没吭声,当晚批了半宿奏章,第二天命人操办后事。 胤礽死后,雍正没给他王爵,也没办国葬,但丧礼用的是王礼,排场一点没少。葬礼那天,雪下得大,黄花山下旌旗飘摇,皇子弘历代父祭拜,念完祭文,跪得板板正正。胤礽的次子弘晳披麻戴孝,送灵柩到郑家庄,墓碑立在黄花山园寝,碑上刻着“和硕理密亲王”。雍正后来在密折上写了一句:“此人过错虽多,然一生坎坷。”这话没几个人见过,藏在档案里,像个没人提起的秘密。 胤礽活了五十一岁,从八岁当太子,到三十六岁被废,后面十年,像是被关在活棺材里。他没闹过,也没再求过,那句“谢谢你了,老四”,不是认输,也不是讨好,像是一场迟来的和解。兄弟间的恩怨,朝堂上的风波,父子间的隔阂,都在这句谢里化开了。他这一生,从高高在上的储君,到无人问津的废人,起起落落,像是戏台上的主角,唱到最后,只剩一声叹息。

0 阅读:1152

猜你喜欢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