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的一天,三千名孤儿来到内蒙,他们有的正是喝奶的年纪,有的刚刚会说话,都贵玛成了他们的妈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1年的春天,一列特别的火车从江南缓缓驶向北方,车厢里坐满了三千多个孩子,他们中有的还在吃奶,有的才学会说话,面黄肌瘦的小脸写满了困倦和饥饿。 那一年,全国各地正处在严重的困难时期,孤儿院的粮食匮乏,很多孩子的生命岌岌可危。 为了挽救这些孩子,国家决定把他们送往牛奶和肉食相对丰富的内蒙古草原,广袤的草原张开怀抱,准备接纳这群“国家的孩子”。 当时的内蒙古同样在艰难中前行,但这里的牧民们有牛羊,有宽厚的心胸,自治区领导表态,既然孩子们送来,就一定要做到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这个承诺,让那一趟运送孤儿的列车变成希望的列车,消息传到草原,牧民们纷纷主动表示愿意抚养这些孩子,他们把这群远道而来的孤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称呼他们为“国家的孩子”。 在乌兰察布四子王旗的一个保育院里,28个孤儿被分配到此,接待他们的是一位19岁的姑娘,都贵玛,她出身普通牧民家庭,从没结过婚,也没带过孩子,却在这一年成了28个孩子的“妈妈”。 孩子们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才满月,最大的不过六岁,哭闹声此起彼伏,她几乎连坐下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夜里,婴儿需要两小时喂一次奶,稍大一点的孩子也要喂粥。 睡眠成了她最奢侈的愿望,她常常困得眼睛睁不开,却依旧抱着孩子轻轻摇晃,直到他们安稳入睡,多年后,她回忆起那段时光,说印象最深的不是苦和累,而是想睡一个整觉。 保育院条件简陋,取暖全靠牧民送来的牛粪,饮水要去几里外的河边挑,都贵玛和另外两位同伴几乎是日夜不停地忙碌。 孩子们刚到草原时,身体极度虚弱,哭声嘶哑,但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渐渐恢复了生气,小脸一点点红润起来,学会了用稚嫩的声音喊她“额吉”,在蒙古语里,那就是母亲的意思。 随着孩子们的身体逐渐好转,到了领养的时候,牧民们骑着马、赶着车,从几十里外赶来,争相要接走这些孩子。 都贵玛明白,这是他们找到新家庭的好机会,她笑着把孩子们送到养父母怀里,转身时却总是忍不住流泪,对她来说,这些孩子早已不只是托付,而是血脉相连的牵挂。 她常常偷偷跑去养父母家附近,远远看上一眼,确认孩子们过得好,才安心离开,若发现有人照顾不周,她会立刻报告并为孩子重新寻找去处。 在她照料过的孩子里,扎拉嘎木吉的经历让她特别揪心,他刚三岁时曾被寄养到一户人家,因养父母缺乏经验,生活过得不太好。 一次,都贵玛见到他一个人弯腰在草地上捡牛粪,心疼得当场把他接回了自己家,又重新帮他找到真正负责任的养父母,她的坚持,让孩子们在困境中始终得到最温暖的庇护。 时间推移,孩子们在草原上逐渐长大,他们学会骑马放羊,流利地说起蒙古语,成了真正的草原人,有人成了医生,有人成了教师,也有人成了工程师。 部分孩子成年后回到南方寻亲,还有人通过DNA比对找到了亲生家人,尽管如此,他们从未忘记过草原和那位养育他们的“额吉”。 都贵玛并没有停下脚步,草原上的医疗条件落后,很多妇女在分娩时面临巨大风险,她主动学习助产知识,逐渐掌握了接生的技巧。 几十年里,她用双手迎接了无数新生命,救下了四十多位母亲的性命,对牧民来说,她不仅是孤儿们的“额吉”,更是整个草原的守护者。 几十年过去,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皱纹,她的头发也早已花白,她的孩子们早已成家立业,却仍会带着下一代回草原探望,见到他们,都贵玛总是笑得温柔,像当年那样把孩子们拥在怀里。 2019年,她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与袁隆平、屠呦呦等人一同站在人民大会堂,这是国家对她半个世纪无私奉献的最好肯定。 那一年火车带来的,不只是三千名濒临绝境的孩子,也带来了跨越民族和地域的深情大爱,草原给了他们生的希望,而都贵玛用母亲般的怀抱点亮了孩子们的生命。 今天,当人们回忆起这段历史,心中总会浮现出一个画面:在辽阔的草原深处,一个年轻姑娘怀抱婴儿,困倦却坚定,那就是三千孤儿共同的母亲。 信源:人民网——总书记提到的“三千孤儿入内蒙”,是个怎样的故事?
1961年的一天,三千名孤儿来到内蒙,他们有的正是喝奶的年纪,有的刚刚会说话,都
如梦菲记
2025-08-27 14:20: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