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银行闹大了!”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行重新存定期,可没想到,两个月后,大爷竟发现所谓的“存款”竟全部成了理财产品,后面还要继续缴纳24万元! 信源:山西经济日报8月23日讯——12万存款变保险,平安银行是否对老年储户“装糊涂”? 陕西西安七十多岁的徐大爷夫妇,十二万元养老钱本想继续存定期吃点利息。可万万没想到,折腾了一通之后,不仅钱没了利息也没了,自己还“欠”银行24万! 这不仅是徐大爷夫妇一家遭遇的困境,更对当前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的保护效能,提出了严峻的拷问。 原本旨在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双录”机制,在此次事件中反而成为金融机构规避责任的挡箭牌。银行将徐大爷夫妇要求退款的行为定性为单方毁约。 银行方面甚至警告徐大爷,退保还得赔钱呢! 然而徐大爷在“双录”过程中,被要求不停地说“是”和“同意”。他哪懂什么投资理财,还以为自己走的是正常存钱的手续。 法律界人士也指出,在司法实践中,这类表面“完整”的录像资料,反而大幅提高了储户举证自己被误导的难度。 银行通过一套标准化流程,巧妙地将金融知识不对称的责任,转移给了处于信息劣势的客户。这使得“双录”所记录的口头同意,并未真正实现客户的理解。 金融机构利用老年群体对传统银行服务的信任、对高收益的渴望,以及在数字化时代的信息弱势,构建了一套隐蔽的“信任陷阱”。 徐大爷此前长期在该银行办理业务,对客户经理贾某抱有充分信任。贾某电话联系他,推荐“利息较高”的金融产品,诱使徐大爷前来办理。 徐大爷夫妇的核心需求是养老钱的安全保值和定期收益,并非复杂的长期保障规划。他们难以辨别“高收益理财”与“保险”的本质区别。 徐大爷出门前,老伴反复叮嘱他“只存钱,别办别的”,但老人嘴上再警惕,到了银行听见一堆术语,还是不免晕头转向。 徐大爷回家后告诉老伴,他已经办理了三年定期存款,利率约2.5%。他所理解的与实际交易结果大相径庭。 一个多月后,大约在七月底,一位年轻亲戚帮忙查看手机银行,才偶然揭开真相。这笔钱根本不是存款,而是保险。 但是这个时候老人已经错过了保险合同的犹豫期。一旦退保,将面临巨额损失,这让徐大爷老伴得知真相后气得睡不着觉。 “存款变保险”并非孤例,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行业顽疾。事件发生时正值人身险预定利率下调前,整个保险行业销售冲刺猛烈。 当前居民存款利率持续下行,许多老年人对资产保值的焦虑感加剧,更容易被“保本保息”、“高收益”等营销话术吸引。 从天津、北京到长沙、武汉,全国多地都上演过类似的“存款变保险”戏码,且手段层出不穷。 徐大爷夫妇已向银保监会投诉,但这十二万元养老钱能否追回,仍是未知数。这警示监管部门,不能仅满足于形式上的“双录”记录。 监管应要求金融机构将重心从强调自身“合规”转向确保客户“真正理解”。未来监管可以考虑引入更严格的保护措施。 例如,针对老年客户强制要求家属在场或签字确认,以此强化风险提示的有效性和客户意愿的真实性。 金融机构不应只强调合规,更要考虑客户是否真正理解产品。在追求效率和利润时,不应以牺牲老年群体的基本知情权和信任为代价。 真正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必须超越程序化的录像,深入到交易的实质公平。这需要监管、行业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 唯有确保每一笔金融交易中,“同意”都根植于清晰、真实且无悔的理解之上,才能重建金融市场的信任根基,守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太阳]“银行闹大了!”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
冰枫看历史
2025-08-26 17:44:32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