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端午节被韩国捷足先登后,韩国如今又宣布将黄豆酱和酱油申遗。 黄豆酱和酱油可是东亚饮食文化的宝贝,历史老长了,在中国酱的制作能追溯到几千年前,《周礼》里就有“醢、酱”的记载,周朝时候酱就是宫廷饭桌上的常客。 汉代的书里还说酱能养病,可见它不光是调味品还跟中医养生沾边,酱油的雏形“豉”在汉代就很常见,后来工艺越改越精,成了家家户户离不开的调味品。 这些用黄豆发酵做出来的东西,早就融进了中国人的日常,承载了饮食文化的精髓。 韩国那边黄豆酱和酱油的做法跟中国的很像,风味上有点自己的特色,但说到底韩国的酱文化跟中国渊源深厚。 唐朝开始中韩交流频繁,中国的酿造技术通过贸易、移民传到朝鲜半岛,慢慢演变成了当地的做法。 这历史谁也抹不掉,可韩国在申遗时偏要强调他们的酱有多独特,硬是想跟中国文化划清界限,这就让人有点不舒服了。 韩国这几年在文化遗产上动作不断,申遗策略挺值得琢磨,从端午祭到泡菜,再到现在的黄豆酱和酱油,他们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录里已经有23项遗产,全球排第四。 秘诀就是人家特别会深挖文化细节,整理得清清楚楚,这次申遗韩国把酱的工艺流程、传承故事和文化意义写得头头是道,还突出家庭传统和发酵豆块的独特性,显得很“韩式”,这种操作让他们的文化在国际上特别有说服力。 中国虽然有59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占40项,数量全球领先,但饮食文化相关的项目却少得可怜,酱油、黄豆酱这么家常的东西,好像因为太“普通”,没被优先考虑申遗,这就给了韩国机会。 韩国通过细致包装和国际化宣传,把跟中国文化有渊源的东西“本土化”,成功让世界认可,这种策略不仅提升了韩国的文化影响力,还让中国在文化根源上的话语权受到挑战。 不少中国网友气得不行,觉得韩国又在“抢”咱们的文化,类似的情绪在端午节申遗时就爆发过,大家当时就纳闷,端午明明是中国的咋让韩国抢了先?这回黄豆酱和酱油的申遗,又戳中了大家的敏感点。 气归气咱们得冷静想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标准,看的是文化在当地的活态传承和社区参与度,不是谁“发明”的。 韩国申遗材料准备得足证明了他们的酱文化在当地有广泛基础,中国虽然历史悠,但在这方面准备不够,很多传统工艺没整理好,也没怎么对外宣传国际上自然看不到。 为啥中国的酱文化没申遗?原因是饮食文化太日常,大家觉得不稀奇,酱油、黄豆酱家家户户都在用,谁会觉得这是“遗产”?再加上文化保护资源多投给了长城、故宫这样的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入就少了。 历史上的文化断层让不少传统工艺传承受损,虽然近年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跟韩国的系统化操作比。 韩国通过政府支持、学校教育、媒体宣传,把酱文化融进国民生活,形成了全民保护的氛围,这点真值得咱们学。 面对韩国的申遗动作,咱们不能光在网上骂,得有实际行动,首先得加快整理传统饮食文化,挖掘酱油、黄豆酱背后的历史和地域特色,拿出能打动国际的申遗材料,可以学韩国通过教育、展览和国际交流,让酱文化走向世界。 得多鼓励民间参与,让社区和传承人成为保护的主力,文化保护不能只盯着申遗,而是要让文化活起来,酱油、黄豆酱不只是调味品,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活化石,背后是祖辈的智慧和生活的沉淀。
在中国的端午节被韩国捷足先登后,韩国如今又宣布将黄豆酱和酱油申遗。 黄豆酱和
小加娱的史书
2025-08-26 15:21:40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