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19岁时,娶了妻子王弗。王弗有个很大的毛病,她喜欢躲在幕后偷听苏东坡和客人谈话。不仅喜欢偷听,而且苏东坡每结交一个朋友,王弗都要仔细过问,苏东坡一下职回家,王弗就会向他打探一天的工作情况。不过对于王弗的“越界”,苏东坡却十分纵容。 山间一汪碧潭引得他玩心大起,他朝水面连拍三掌,岩穴中竟游出群鱼,众人惊呼奇景。老师王方趁势邀学子为池命名,秀才们争相献上“藏鱼池”“跳鱼池”,却无一个中意。苏轼挥毫题下“唤鱼池”,满堂喝彩。 谁料屏风后转出王方的女儿王弗,丫鬟手中红纸竟写着同样的三字。水波荡漾间,少年瞥见那双慧黠的眼睛,心口像被鱼尾扫过般发烫。“天作之合啊!”王方抚掌大笑。 一桩“唤鱼姻缘”,就此牵起两人一生羁绊。 深秋的花轿摇进苏家院门,十六岁的王弗成了苏轼的新妇。烛火跳跃的新婚夜,苏轼紧张得打翻合卺酒,哆嗦着写下半阙艳词:“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 新嫁娘耳根通红,却悄悄将洒金笺收进妆奁底层。 婚后苏轼才知自己捡到了宝。他摇头晃背《春秋》卡了壳,绣花的妻子轻声接了下句;追问其他典籍,她从容应答。苏轼恍然大悟:“原来你竟是‘敏而静’的才女!” 更让他意外的是王弗的“怪癖”——每逢客来,她必躲进屏风后静听。苏轼不恼反笑,亲手将书房屏风挪近,邀她“幕后听言”。 凤翔府的官舍里,王弗的“越界”愈发显山露水。苏轼前脚送走满脸堆笑的章惇,她后脚便指着案上名贵端砚道:“此人说话像抹了蜜,眼神却似淬了冰。”苏轼不以为然。 直到二十年后,章惇当上宰相,一道贬书将他发配海南。椰林里苏轼拍腿长叹:“早该听弗娘的!” 原来王弗早已看透人性暗流:有人说话“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她便提醒丈夫远离逢迎之辈;有人“与人锐”(交好太快),她断言“其去人必速”。 苏轼天性豁达,见谁都是好人,她却为他在宦海竖起一面照妖镜。 汴京的芍药开得正艳时,二十七岁的王弗倒在了熬药的炭炉边。苏轼踉跄扶棺归乡,按父亲苏洵遗训,将她葬在婆婆墓旁。 六岁的苏迈哭肿了眼,他却扛起树苗上山,硬是在黄土坡栽下三万棵青松。 乡邻都说这读书人疯了,他抹着汗喃喃:“松柏耐寒,替我给弗娘挡挡北风。” 此后的苏轼,成了密州救灾的“苏胡子”。蝗灾里带百姓挖野菜摔进泥沟,收养弃婴时冻疮裂得握不住笔。 某个风雪夜,他梦见自己变回青神山下的少年郎,王弗还是初嫁模样。醒来一摸脸,满手冰凉的泪。 王弗离世第十一年,密州城北新筑的超然台上,四旬苏轼对月独坐。怀中褪色妆奁里,藏着半块松烟墨——那是她批注《论语》的旧物。 忽而夜风骤起,他恍惚见故人倚窗梳妆,提笔泣成《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词中“小轩窗”,正是当年屏风后的位置。那个曾为他听尽世态炎凉的女子,终化作明月夜下“短松冈”的守望。 今人若访四川青神县,仍见赤壁“唤鱼池”三字墨迹斑驳。当地老汉叼旱烟指点:“瞧见没?苏王两家的字早融一块儿啦!” 九百五十年前,少年击掌唤鱼溅起的水花,凝成三万青松的松涛。世人只道苏轼豁达,却不知他袖袋永远揣着幅小像,像中十六岁的王弗簪着唤鱼花,笑靥如当年屏风后执笔的少女。 或许真正的深情,从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明知你有“毛病”,仍愿为你挪一辈子屏风。 信息来源 抖音百科《王弗》 百度百科《王弗》《苏轼妻子》 眉山新闻网《探秘眉山历史名人之王弗》
八路军刚成立时,蒋介石50岁,毛主席当年只有43岁。1937年八路军成立时,
【1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