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邓亚萍退役后去清华大学读书。第一堂课,老师问她:“你的英语怎么样?”邓亚萍说:“我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 邓亚萍,乒乓球界的传奇,1973年出生在河南郑州一个普通家庭。家里不算富裕,爸爸邓大松是个乒乓球教练,她两岁就跟着摆弄球拍,5岁正式开练。小时候她个子矮得不行,身高不到1.55米,站在球台前得垫木板才能打到球。教练瞧不上她这身板,觉得她压根不适合打球。1982年,9岁的她拿下全国业余体校分区赛女子单打冠军,可河南省队试训15天后还是把她退回去了,说她太矮没前途。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泄气,可邓亚萍不服。她爸问她还想不想练,她咬牙说要再试试。父亲给她定了特别的训练计划,不搞全面发展,就盯着32盯着正手进攻和快步法练。她每天早上5点多跟着爸爸的自行车跑步,腿上绑沙袋,跑得满头大汗也不吭声。手掌磨破了,腿肿了,她硬是没喊过苦。10岁那年,她又在全国少年比赛中拿了团体和单打双冠军,狠狠打了质疑她的人一脸。 1986年,郑州市建了专业乒乓球队,教练李凤朝看中她的拼劲,把她招进来。她连着三年拿少年赛单打冠军,闯进了河南省队教练关毅的视线。同年,她被借调到省队,在全国乒协杯上帮河南队拿了团体冠军。年底的全国锦标赛,她又拿下团体和个人双冠军。国家队教练张燮林看她有潜力,虽然两次推荐她进国家队都被否了,他还是坚持说她这矮个子反而是优势,能把低球当高球打。1988年,15岁的她终于进了国家队。 进了国家队,邓亚萍的刻苦出了名。每天训练,她得备两双鞋,一双湿透了换另一双,一天能打掉十几筐球,经常练到错过饭点,只能泡面凑合。1989年,16岁的她在第40届世乒赛上跟乔红搭档,拿下女双冠军,成了国乒最年轻的世界冠军。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她拿了女单和女双两块金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她再拿双金,成了中国第一个蝉联奥运乒乓球冠军的人。她职业生涯一共拿了18个世界冠军,连续8年世界排名第一,创下女子乒坛的历史纪录。这成绩不光靠天赋,更是她拼出来的。 1998年,清华派她去剑桥大学强化英语五个月。她每天学15到16小时,住寄宿家庭,逼自己全用英语交流。回来sony联系方式怎么填 1998年2月,清华大学安排她赴剑桥大学参加为期五个月的英语强化培训。在英国,她每天学习15至16小时,住在当地寄宿家庭,强迫自己用英语交流。回到清华后,她继续保持高强度学习,每天14小时的日程包括音标练习、词汇记忆、听力训练和笔记整理。熬夜学习导致她严重脱发,但她从未放弃。2001年6月,她顺利从清华大学毕业,完成论文《乒乓球的历史与发展》。她的英语水平从零基础提升到能够流利交流,展现了她一贯的坚持与毅力。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邓亚萍继续在学术道路上深造。2001年,她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完成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探讨女性在体育中的角色变迁,论文以35,000字的篇幅无条件通过。2003年,她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经济影响,完成60万字的英文论文《全球竞争中的奥运品牌》。2008年,她与丈夫林志刚和两岁的儿子一同参加剑桥毕业典礼,打开香槟庆祝这一成就。 与此同时,邓亚萍在国际体育界崭露头角。1996年,她被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需与全球运动员和官员交流。然而,初次参加会议时,她发现其他委员用英语或法语流利讨论,而她只能依靠翻译,常常因翻译延迟无法及时参与。她意识到语言障碍限制了她的贡献,决心进一步提升英语水平。 这一决心在一次葡萄牙的国际奥委会会议上得到检验。中国奥委会为她准备了一页英语讲稿,仅五分钟的发言内容,对她却是巨大挑战。她请来私人教师指导发音,将讲稿录音,反复听并模仿每个单词的发音。她每天练习数小时,逐字逐句校正口音,整整一个月专注于这段演讲。会议当天,她走上讲台,面对满场国际代表,观众以为她会用中文发言。当她开口讲出流利的英语,清晰的发音和自信的语调让全场惊讶,随即爆发出热烈掌声。这一刻,她证明了自己的努力不仅改变了她的学术生涯,也让她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中国体育的代表。 邓亚萍这辈子,从一个被嫌弃的小个子,到乒坛女王,再到从零学英语的学者和国际官员,11年拿下本科到博士学位。她证明了一件事:起点低不可怕,只要肯拼,没啥是干不成的。
1997年,邓亚萍退役后去清华大学读书。第一堂课,老师问她:“你的英语怎么样?”
历史趣闻社
2025-08-26 15:19:20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