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一对地下党员夫妻被捕后,因宁死不屈被判死刑,到了刑场,男地下党员对敌人说:“麻烦给我们拍一张‘夫妻合照’!” 说起陈觉和赵云霄,那可是妥妥的“学霸CP”。一个湖南人,一个河北人,俩人都生于20世纪初,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怀着一腔热血,在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缘分这东西很奇妙。因为共同的信仰,他们一起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异国他乡,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聊着国家的前途,辩论着革命的真理,爱情的种子,很自然地就发了芽。他们不是今天我们理解的风花雪月,他们的浪漫,是“我们为同一个理想奋斗”。 1927年,国内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一片血雨腥风。他们没有丝毫犹豫,选择中断学业,一起回国。陈觉在给妻子的诀别信里提到这一段,他说:“你路过家门而不入,与我一路南下,共同工作。” 这句话,平淡,但分量千钧。一个“不入家门”的决定,背后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决绝。 回国后,他们被派到湖南工作,搞地下斗争。那是什么日子?每天都可能是最后一天,每一次出门,都可能是永别。1928年,因为叛徒出卖,他们先后被捕,关进了长沙的陆军监狱。那时候,赵云霄已经怀有身孕。 监狱里,敌人用尽了酷刑,想从这对年轻夫妻口中得到党的机密。但他们什么都没说。绝望的敌人,判处了他们死刑。 1928年10月14日,陈觉就义前四天,他给妻子写下了一封信。这封信,就是他们最真实的“合照”,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像素,清晰地刻画出他们的灵魂。 信里,他称她为“云”: “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 这是怎样的一种胸怀?他知道自己要死了,他心疼妻子,挂念未出世的孩子,但他把这份“小爱”稳稳地放在了对天下苍生的“大爱”之中。 陈觉牺牲后,赵云霄在狱中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启明”。寓意很简单,在最深的黑暗里,盼着天亮。 孩子满月后,赵云霄也接到了死刑判决。临刑前,她给襁褓中的女儿写了最后一封信: “小宝宝,我很明白的告诉你,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你的母亲是二十三岁上死的。小宝宝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且好好读书,才不负你父母的期望。”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没有哭诉自己的不幸,而是像天下所有母亲一样,叮嘱女儿要好好长大,好好读书。 这两封信,一封写给爱人,一封写给孩子,跨越了近百年时光,到今天读起来,依然能让人热泪盈眶。这,不就是他们留给世界最清晰、最震撼的“夫妻合照”吗? 照片上,是爱情,是亲情,更是那份融进骨血里的家国情怀。 咱们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网上看各种“CP”,嗑各种“糖”。爱情,似乎成了一种可以快速消费的“产品”。今天官宣,明天分手,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们拍很多合照,发在朋友圈,精心设计文案,收获一堆点赞。 我们照片里的“爱”,和陈觉、赵云霄的“爱”,内核有什么不同? 他们的爱,是建立在共同信仰上的灵魂伴侣。我们的爱,又有多少是建立在物质、外貌或者一时的激情之上? 这几年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红色旅游”越来越火。根据文旅部门的数据,尤其是“95后”和“00后”,去革命圣地“打卡”的年轻人比例逐年攀升。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去延安,去西柏坡,去烈士陵园,不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而是真的想去看看,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那些先辈走过最艰难的岁月。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骨子里,其实一直渴望一种更有分量的东西——一种超越个人悲欢的价值感和使命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不需要像陈觉、赵云霄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依然面临自己的“战场”:职场的内卷、生活的压力、精神的迷茫。 这时候,回头看看那张用生命定格的“老照片”,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答案。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爱,不只是互相陪伴,更是互相成就,是一起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这个目标,可以很大,像解放全中国;也可以很小,像经营好一个小家庭,教育好一个孩子,做好一份普通的工作。 就像另一位我们熟知的英雄,赵一曼。她在牺牲前,也给儿子宁儿写了一封信,信里说:“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陈觉、赵云霄、赵一曼……他们留下的,都不是一张简单的照片,而是一种“实行”的证明。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人,终有一死,但精神和信仰可以穿越时空,成为后来者的光。这张特殊的“夫妻合照”,定格的不仅仅是两个年轻的生命,更是我们这个民族永远不能遗忘的精神底片。
河北25岁女子疑遭家暴去世, 26岁丈夫、48岁婆婆被刑拘! 法医检验, 系钝性外力作用致颅脑损伤死亡
【650评论】【2点赞】
重生
南无阿弥陀佛[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