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立大功了!”江苏,张大哥出海打渔时,发现一个球形东西,他起初以为是鱼,结果捞上来一看,上面不仅有外国字,还载了一个浮球,下面通了一根长线,像电缆一样。他怀疑是“间谍设备”,立马打电话上交,国家核实后还给了张大哥奖励。专家:发现可疑设备要立即报告! 清晨的海面上,江苏连云港渔民张大哥正忙着起网,本以为会像往常一样收获一船鲜活的渔获,可网绳拉上来时,却感觉勾到了个沉甸甸的“硬家伙”。 他凑上前一看,那是个球形的金属物件,表面印着密密麻麻的外国字,既不是鱼虾,也不是常见的海洋垃圾。 张大哥忽然想起之前听的安全讲座,里面说过要是捡到外国可疑装置,一定要上报。 他赶紧找人上报,后来真的确认这是一个外国的探测装置,国家还专门给了他奖励。 这样的事儿,在沿海渔民中时常有发生。 连云港另一位渔民程利松放流网时,也曾钩住过一个奇怪的东西。 起初大伙儿还开玩笑,猜是不是哪个科研院弄丢的实验品,直到专家来鉴定,才知道这是航空声呐浮标,专门用来搜索、跟踪潜艇,再把信息传给反潜飞机,要是真让它在海里待着,对潜艇安全威胁极大。 不光是连云港,从南海到黄海,这些年总有渔民在渔网里发现“不速之客”。 海南的渔民曾捞到过能收集水温、盐度的特种窃密装置,江苏的渔民还见过像鱼一样的波浪滑翔机。 这些看着不起眼的“铁疙瘩”,背后藏着大风险,它们要偷的那些海洋数据,可不是随便看看的数字。 洋流快一点,舰艇航速测算就会受影响,水温盐度变一变,潜艇的隐蔽性可能就没了,连潮汐什么时候涨落,都跟港口防御、作战规划紧紧绑在一起。 渔民们一开始也犯过嘀咕,捞到这些东西,有的怕有电不敢碰,有的想过能不能当废品卖俩钱,还有的差点信了装置上的中文标牌,上面写着“这是科学研究设备,没贵重金属,放回去就行”。 好在后来国家安全机关常去渔村开讲座,教大家怎么认这些“间谍装置”,非常规的形状、外文标识、露在外面的天线或传感器,只要占一样,就得多留个心眼。 还告诉大家,发现了千万别拆、别卖,赶紧打电话,要么用卫星电话联系,要么打12339这个举报电话,上交之后还有奖励。 这些年,央视也常报道“渔民捞谍”的事儿,《水下有“鱼”!》这样的专题节目一播,社交媒体上海洋安全的话题就热起来。 以前大伙儿总觉得国家安全是离自己很远的大事,可看着渔民们从渔网里捞出那些“间谍设备”,才明白这事儿就藏在平常日子里。 可能是一次撒网,可能是发现一个奇怪的“铁疙瘩”,只要多一份警惕,普通人也能为国家守住一道防线。 现在沿海的渔民出海,除了看天气、查渔网,还多了个习惯,留意海里有没有异常的东西。要是捞到带外文的、有天线的,不用别人提醒,先想着上报。 他们没觉得自己做了多了不起的事,只知道这些“不速之客”不能留,海里的平安、国家的安全,得靠自己的渔网多把一道关。 这些平凡的渔民,用最朴素的方式,筑起了一道守护海洋安全的蓝色防线。 信息来源:央视网
湖南湘潭,一男子月薪8000,每月偷摸给父母300元,妻子发现后,把家里东西全部
【5评论】【2点赞】
勇往直前
捡到一个,一年不用出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