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藏家家户户都挂毛主席的像 那曲草原的九月已经飘起碎雪,牧民巴桑的黑色帐篷里,铜炉烧着牦牛粪,暖烘烘的气团裹着酥油茶的香味。 帐篷最里面的藏式挂毯中间,空出一块方正的位置,挂着幅塑封的毛主席像,像的上下沿各压着一条浅蓝色的哈达,边角被手摸得有些发毛。 巴桑的孙子平措刚放寒假回家,抱着平板电脑坐在炉边刷视频,偶尔抬头瞥见画像,忍不住问:“爷爷,现在都用手机存照片了,您怎么还把画像挂这么显眼?” 巴桑没停下手里捻羊毛的活儿,只是指了指帐篷角落堆着的几袋青稞:“你先把那袋新磨的青稞扛到车上,我再跟你说。” 平措扛完青稞回来,巴桑才从枕头下摸出个用羊皮裹着的小本子,翻开里面是几张泛黄的老照片。 最上面一张,是个穿着破氆氇的老人,瘦得颧骨凸起,站在一片光秃秃的土地上,身后是低矮的土坯房。 “这是你太爷爷顿珠。” 巴桑的手指在照片上轻轻划着,“他这辈子,就没过过一天饱日子。” 顿珠是旧西藏的农奴,那会儿草原上的草场、牛羊,全被贵族和寺庙领主占着。 顿珠从六岁起就给领主放牦牛,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天黑了才能回牛圈,要是丢了一头牛,就得被领主的管家用皮鞭抽。 有一年冬天,草原下了暴雪,顿珠放的牦牛丢了三头,领主不仅没给口吃的,还把他关在没生火的柴房里,冻得他差点截肢。 巴桑说,旧西藏的农奴连“人”都算不上,领主想打就打、想卖就卖,他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说,有个农奴因为偷偷吃了一口领主的糌粑,就被割掉了舌头。 顿珠的日子有了盼头,是在1951年。 那年春天,一群穿着军装的人来到草原,他们背着背包,踩着雪走得满头大汗,却没进任何一户牧民的帐篷要东西。 有天顿珠的脚被冰碴子划开个大口子,走不了路,是这些军人里的医生给她涂了药,还留下一小盒消炎药。 “你太爷爷说,那是他第一次见有人对农奴这么好。” 巴桑说,后来他才知道,那些人是解放军,是来西藏和平解放的。 真正让顿珠“抬起头”的,是1959年。 那年夏天,巴桑记得草原上的消息传得很快,说拉萨那边发生了叛乱,解放军很快就平定了,接着就开始搞民主改革——领主的草场和牛羊,全部分给了农奴。 顿珠分到了50亩草场、3头牦牛,拿到分配证明那天,他抱着证明在草原上哭了好久,晚上就把政府送的毛主席像挂在了土坯房的墙上。 从那以后,顿珠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干净的布擦画像,哪怕后来搬到了帐篷里,画像也一直跟着他。 平措听着爷爷的话,视线又落回帐篷里的画像上。 他在那曲的中学读书,学校是三年前新建的,有宽敞的教室和实验室,去年还来了内地的支教老师,教他们学电脑。 上个月平措的奶奶生病,直接去了那曲市人民医院,医生用新的仪器做了检查,没几天就治好了。 “要是太爷爷那会儿,生病只能靠藏药熬,哪有这么好的医院?” 平措小声说。 巴桑笑着点头,说这几年草原的变化更大了——以前去那曲市区要骑半天马,现在修了柏油路,开摩托车一个小时就到。 帐篷里通了电,能看电视、用手机上网。 村里建了卫生室,老人看病不用再跑远路。 去年巴桑去拉萨办事,看到拉萨新建了好多学校和医院,听人说“十四五”期间,国家和自治区给西藏投了两百多亿搞民生项目,建了七千多家医疗卫生机构,新建了29所小学、15所初中,还有了职业技术学院,藏族娃不光能上学,还能学技术。 “你知道吗?我去年去青海玉树,那边的藏族老乡家里,也挂着毛主席像。” 巴桑接着说,玉树的牧民告诉他,解放前玉树也有农奴制,牧民们没自己的草场,还得给头人服劳役。 解放后,政府废除了农奴制,给牧民分了草场,帮着建了定居点,现在牧民家里有太阳能,冬天能取暖,日子过得很红火。 “他们说,挂着画像,就是记着谁让他们过好日子的。” 雪还在帐篷外飘着,铜炉里的牦牛粪烧得更旺了。 平措起身走到画像前,学着爷爷的样子,用手指轻轻拂过画像的边角。 他好像突然明白,这墙上的画像,不是一张普通的照片,是太爷爷那辈人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希望,是爷爷这辈人过着好日子的念想,更是他们这代人要记在心里的感恩。 就像草原上的格桑花,得知道是谁让它在阳光下开得这么艳。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西藏被印度人给占领了!”国内博主去西藏旅游,意外发现不少印度人来西藏找工作,他
【143评论】【93点赞】
冬泉
毛主席是真真切切彻底的改变西藏人民。
用户19xxx00
雪山升起了红太阳,翻身农奴把歌唱,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