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第六代战机只是赶超欧美,没想到杨院士的一句话,才明白中国战机设计从此进入“自由王国”! 2024年12月,成都有网友在自家阳台拍天空时,意外拍到一架从没见过的飞机低空飞过,机身线条简洁无常见尾翼,旁边还跟着两架歼-20。 更特别的是,这架新飞机尾部拖着一团像“白纱裙”的白白凝结云,后来才知这是“普朗特—格劳厄脱效应”,只有飞机飞近音速或跨音速、在湿度高的空气里才会出现,足见其速度和气动设计不一般。 当时网上都在猜这是不是第六代战机,直到杨伟院士公开说“我们已进入现代战机设计的自由王国”,大家才反应过来,中国战机不只是追上欧美,更是能自己说了算了。 没过多久,更多消息流出,这是成飞研发的六代机原型机,编号36011,涂着实战深色涂装,还是三发动机重型机。 有人将它和伴飞的歼-20S对比,发现机身明显更宽,专家推测这样的设计能装更多燃油和更大内置弹舱,作战半径超3000公里,刚好达到美国给六代机定的标准之一。 除了成飞这款,2025年初沈飞也亮出六代机歼-50,采用飞翼式设计,更注重高速飞行和隐身,专门优化了远程打击能力。 2025年8月,第三款六代机照片流传,机头尖、机翼后缘呈W形,懂行的人说它更偏向电子战,还能带无人机协同执行任务。 这边中国六代机接连露面,2025年6月巴黎航展上,其他国家的进展却不顺利。 美国展出YFQ-44无人机,称要和F-47六代机搭配使用,但私下透露该六代机亚太部署要等到2035年,单架成本还超3亿美元,比原计划贵不少。 欧洲的情况更乱,法德西联合的FCAS六代机项目,因法国达索想掌控80%主导权,德国不同意,吵了好几个月没结果。 英国干脆退出,联合意日搞“暴风”项目,可航展时连完整全尺寸模型都没有,只能放几张设计图。 美国自身六代机研发也出了问题,此前原型机仅飞一次就没了动静,业内人士称是卡在超音速无尾布局的飞控系统上,加上工业链断裂、高端工程师不足,项目停了好几年没重启迹象。 不光研发慢,美国军售近期也遇冷。 瑞士2021年公投决定花62亿美元买36架F-35A,可到2024年,美国不仅涨价,还对瑞士加征39%关税,瑞士民众不满抗议,政府只好暂停项目,转头找欧洲替代方案。 印度也有类似遭遇,莫迪政府本想续买美国P-8I巡逻机和M777榴弹炮,美国将关税调到50%后,印度直接搁置订单。 2024年7月特朗普在白宫推销F-47六代机,也没多少国家买,毕竟美国武器又贵还附政治条件,反观中国枭龙战机,性价比高,巴基斯坦、缅甸用着顺手,订单不断。 中国能快速搞出六代机,靠的是全链条自主把控。 比如设计前的风洞测试,咱们有JF-22超高速风洞,能模拟40马赫飞行环境,全球仅中美有这种级别的风洞,且中国运行成本比美国低60%,可支撑上万次模拟测试,提前解决设计问题。 材料方面,航空工业用钛合金3D打印技术,能一次成型战机机身框架,比传统工艺轻25%,还缩短制造时间。 人工智能领域,中科院开发的协同作战算法,已能让无人机群自主决策配合有人机,歼-50测试时就演示过带3架无人机执行任务,而欧美还在实验室测试该技术。 这让人想起中国高铁,早期引进德日技术,后来自主研发复兴号,如今能实现350公里商业运营速度,还出口印尼建成雅万高铁。 2023年通车后成当地便捷出行方式,这和中国战机的发展路径很像,都是从跟学、突破核心技术到自主定规则。 对此,有网友表示,最佩服的是全链条自主,JF-22 风洞、钛合金 3D 打印这些硬家伙,不是靠买技术能换来的。 想起高铁从引进到复兴号出口,战机也走了同样的路,杨院士说的 “自由王国”,就是不用看别人脸色做设计,这种底气太提气! 还有的网友表示,对比瑞士、印度买美国武器的糟心经历,中国枭龙靠性价比拿订单,六代机又领先一步,说明咱们搞装备不是为了争噱头,是真能解决实际需求。 期待后续更多突破,咱们的蓝天守护者就得这么硬气! 也有的网友认为,超音速无尾布局的飞控多难搞,美国都卡壳了,咱们能实飞还验证了无人协同,背后肯定是上万次风洞测试堆出来的。 这种 “慢工出细活” 的研发态度,才是进入 “自由王国” 的关键,不是一蹴而就的。 那么你们觉得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为什么西方国家不直接模仿中国第六代战机的外形设计,以省去风洞实验的研发成本?
【7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