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有一个人在遵义会议上挖苦毛主席,声称:你不懂马列,只看三国演义来打仗,1952年此人再次向毛主席提意见惹怒东北局高书记,主席却选择支持他 在党史上,有这样一个人:先是在遵义会议上公然挖苦毛主席”只会看《三国演义》打仗”,后来又敢在1952年直接给毛主席打电报提意见,惹得东北局书记高岗大为光火。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毛主席不但没有记仇,反而明确支持了他。这个胆大包天的人到底是谁? 这个人就是凯丰,原名何克全,1906年生于江西萍乡的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从萍乡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武昌大学,1927年在校加入中国共青团,并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在苏联那几年,凯丰系统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自认为理论功底深厚。1930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很快就在党内崭露头角。 1934年1月,凯丰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那年他才28岁,可以说是年少得志。正是这种年轻气盛,让他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做出了让自己后悔终生的事情。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主要讨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当毛泽东严厉批评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错误时,坐在角落里的凯丰坐不住了。他站起来为博古辩护,还挖苦毛泽东说:“你懂什么马列主义,顶多是看《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打仗!”这话一出口,全场鸦雀无声。 毛泽东没有生气,反而平静地问凯丰:“《孙子兵法》共有几篇,第一篇叫什么名字?”凯丰张口结舌,答不上来。毛泽东接着说:“其实他也没有看过。”这下凯丰彻底尴尬了,只能灰溜溜地坐下。会议继续进行,毛泽东当选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凯丰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随着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不断取得胜利,他逐渐认识到毛泽东的正确性,开始坚定支持毛泽东的领导。抗日战争期间,凯丰积极工作,还写了《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新中国成立后,凯丰被任命为沈阳市委书记。1952年2月,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凯丰看到中央宣传部2月19日编拟的《关于三反运动大型纪录片摄制提纲》草案,其中有领导人镜头出现,他认为不妥,便将意见直接反映给毛泽东。 这下可惹恼了东北局书记高岗。高岗觉得凯丰越级汇报是不尊重他,两人发生了矛盾。高岗2月26日给毛泽东打电报表达对凯丰的不满,想让毛泽东批评凯丰一顿。 谁知道毛泽东的回复让高岗大跌眼镜。毛泽东第二天就复电高岗说:“凯丰电报中主张是正确的,已采纳。凯丰有意见(不论意见正确与否)打电报给我是好的,他以后有意见还可打电报来,有意见不打电报则不好。以上请转告凯丰。” 这个回复不仅明确支持了凯丰,还鼓励他以后继续直言。从1935年的激烈对立到1952年的坚定支持,毛泽东的态度转变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真正做到了以德报怨,不记前嫌。 凯丰调到北京后,1952年9月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53年3月至1954年11月兼任中央马列学院院长,继续为党的理论建设贡献力量。可惜天妒英才,1953年他被查出患有肝癌,病情迅速恶化。1955年3月23日,凯丰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年仅49岁。 凯丰这个人,性格直率,敢说敢做,既犯过严重错误,也能知错就改。他在遵义会议上的表现确实不光彩,但后来的转变和贡献也是实实在在的。毛泽东对他的宽容和支持,体现了一个伟大领袖的胸怀。从挖苦到钦佩,从对立到支持,凯丰与毛泽东的关系变化,成为党史上一段值得深思的佳话。 凯丰的故事告诉我们,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悔改。毛主席对他前后一致的宽容,更展现了伟大领袖的博大胸怀。你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1935年,有一个人在遵义会议上挖苦毛主席,声称:你不懂马列,只看三国演义来打仗
熹然说历史
2025-08-24 21:49:21
0
阅读: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