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怕什么?中美真要干起来,美国最怕的,根本不是中国的导弹,而是中国改写规则的能力。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一句话,说穿了这一博弈的本质:美国不是怕中国崛起,而是怕中国把“区域规矩”变成“全球标准”。 数十年来,美国在全球秩序中一直占据主导。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全球安全联盟等机构,建立并维持了自己的影响力。 但中国崛起不只体现在军力和经济总量上。中国正在通过创新的制度设计和高效的治理实践,一步步改变全球治理的版图。亚投行(AIIB)就是一个清楚的例子。 亚投行成立之初,西方媒体充满疑虑,担心它挑战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地位。但亚投行凭借高效、透明、灵活的运营方式,很快吸引了数十个国家加入,它迅速成长为区域及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平台。 在安全领域,中国也推动着亚洲多边安全机制。中国在南海、东海等区域事务的管理经验,提供了一种基于规则、协商和利益平衡的区域安全秩序样本。 这种秩序与简单军事对抗截然不同。如果中国的安全秩序样本被国际社会认可并借鉴,美国在安全领域的主导模式就会面临挑战。 中国的内部治理效能也引发国际关注。新冠疫情曾是检验各国治理模式的标尺,美国多地出现医疗物资挤兑,医护人员公开求援,中国通过基层组织高效行动,运用健康码等技术手段和网格化管理,构建了精密防控网络。 联邦制美国在危机中常面临地方各自为战、协调困难的挑战。这种治理效能的差异,在长期发展中也显现出来。 中国在八年内使近一亿人口摆脱贫困,这个规模超越了许多国家的总人口。云南怒江等地通过精准施策,将深度贫困区转化为发展热土。 埃塞俄比亚、越南等国都已借鉴了怒江的脱贫模式。这种“精准治理”展现了解决复杂发展难题的独特能力,与西方选举政治受短期利益掣肘形成对比。 中国在5G领域掌握了全球近半的核心专利,这意味着未来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关键产业的底层规则,将带有明显的中国印记。 “九章”量子计算机展现出百亿倍的速度优势,预示着它可能颠覆现有加密体系,在太空探索方面,中国空间站及“巡天”望远镜的运作,标志着中国在近地轨道活动规则制定中取得了主动权。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已经超越了麻省理工学院同领域。年轻的中国学者也积极参与全球科技伦理规则的重构,近年,数万名在美华裔顶级科学家及工程师选择回流中国。 他们带回了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尖端科技与研发能力,显著增强了中国的创新动能。这种人才回流趋势,与美国对中国敏感专业留学生的审查趋严形成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中国高端科研机构以优厚条件吸引全球顶尖青年才俊。数万名科学家的回归,正在重塑中国的创新版图,在生命科学前沿,中国科学家已培育出耐盐碱水稻。 美国团队还在专利纠纷中挣扎时,耐盐碱水稻直接瞄准了全球粮食安全。这些事实说明中国将尖端技术转化为解决生存问题的能力,预示着未来生物经济规则的竞争核心。 在关乎生存的农业科技方面,中国抗虫棉种子帮助非洲国家棉花产量翻番。中粮集团在巴西的布局,影响着全球粮价机制,中粮集团正在挑战西方公司长期把持的种子与定价霸权。中国正运用其庞大的市场、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基础设施优势,编织一张覆盖全球的经济网络。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贸易流向和投资格局重塑,其中蕴含的新的国际投资规则理念,正在潜移默化中稀释美国几十年来建立的全球经济优势。 美国在贸易、技术、金融等领域施压中国,不仅担忧中国经济崛起,更焦虑中国重塑规则的能力。中美贸易摩擦、科技限制、芯片封锁,其目标是延缓中国在全球规则制定上的步伐。 美国认为中国通过经济实践和制度创新争取规则话语权,这种追求比单纯军力增长更难应对。但如果中国通过高效制度、灵活规则和多边合作重塑经济金融秩序,美国的全球优势可能被稀释。 这种影响力还可能影响标准制定、技术规范,甚至全球决策逻辑。中国的规则影响力具有合作特征,并非单边主义或军事威慑。 美国感到焦虑,因为这种影响力无法像导弹那样直接测算和对抗。这种影响力潜移默化、广泛扩散,渗透到各个领域。 所以,美国真正害怕的是中国将高效区域规则、灵活制度、多边合作模式推广成为全球标准,如果中国做到了这一点,美国几十年的话语权和规则优势将面临根本性挑战。这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隐蔽、也最重要的较量。 中美关系是规则与制度的竞争,而不是简单的军力对比。中国通过制度创新和实践经验,悄然改变着全球秩序。 美国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并且充满了焦虑,它害怕的不是导弹,而是规则。未来的格局变化,往往不显于外交辞令,而是隐藏在工厂车间、航天发射场和人才流向之中。 信源:环球时报
美国在怕什么?中美真要干起来,美国最怕的,根本不是中国的导弹,而是中国改写规则的
烟雨评社
2025-08-24 14:16:52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