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在美国访问期间,突然发现一名美国男子一直盯着她看,几分钟后,这名男子情绪失控,直接冲到她面前,猛地抓住了她的手! 时间过去28年,一个平凡的纽约餐厅里,两双目光突然相遇。当年朝鲜战场上的中国女翻译和美军俘虏,谁能想到会在异国他乡再次相逢?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重逢,背后藏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1979年,刘禄曾到美国访问,在纽约用餐期间,餐厅老板盯着她看了半天,最后忍不住问道:“您是不是来自中国,姓刘,去过朝鲜,还是一名翻译?”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刘禄曾愣住了。眼前这个五十多岁的美国男子,正是28年前她在朝鲜战场上审讯过的美军俘虏詹姆斯柏特纳。 刘禄曾1928年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是晚清官员,家境殷实。她从小接受良好的西式教育,英语说得和母语一样流利。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正在东吴大学读书的她毅然报名参军,成为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敌工部的英文翻译。 当时的志愿军急需英语人才,她曾在炮火硝烟中艰难行军,在坑道中对敌喊话瓦解敌军,在敌机的扫射下审讯教化被俘的美军。在上甘岭战役中,刘禄曾成了坑道里唯一的女兵,负责审讯美军俘虏和对敌方阵地进行心理攻势。 詹姆斯柏特纳是她审讯的第一个美军俘虏。这个年轻的美国士兵告诉她,自己原本是个餐厅服务生,因为偷车要判刑坐牢,朝鲜战争爆发后,政府说入伍去朝鲜可以免除刑罚,还说朝鲜的苹果很好吃,女人很漂亮,有喝不完的美酒,薪酬也高。 詹姆斯从小父母离异,他随父亲长到18岁便外出谋生。有一次为打群架被警方拘留半个月,并丢了饭碗。以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饭店洗盘子,又因偷窃一位客人的汽车外出旅行,并将车子撞坏而遭到法院判刑。 刘禄曾常年随身携带着笔记本,用以记录新接触的词汇与知识。慢慢地,俘虏们发现这个瘦小的中国女人说话越来越流畅,翻译迅速简洁,若不看长相,只听口音,简直像个地道的美国人了。 面对这些美军俘虏,刘禄曾发现他们大部分都是底层百姓,许多人对战争一知半解就被送上战场。对于那些有悔过表现的俘虏,刘禄曾一般都耐心劝导。曾经有一个美军俘虏在审讯室哭哭啼啼,不肯正面回答问题,刘禄曾就跟他聊家人,聊朋友,问他跑到异国他乡送死值不值得,就这样慢慢打开了他的心房。 詹姆斯后来生了一场大病,在缺医少药的战场上,刘禄曾找来队医为他治疗,还亲自照顾他。这份跨越敌我关系的人道主义关怀,让詹姆斯深受触动,他开始重新思考这场战争的意义。 战争结束后,詹姆斯回到美国,利用从军的补贴在纽约开了一家餐厅。他经常向朋友讲述那个善良的中国女翻译,说是她改变了自己对中国、对战争、对人生的看法。 1979年的这次重逢,让两个曾经在战场上相遇的人都感慨万千。詹姆斯激动地向当地媒体讲述了这段经历,他的餐厅也因此成为中美友好交流的象征。刘禄曾回国后,这段经历成为外交部内部的美谈,她继续在中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90多岁的刘禄曾在南京安享晚年,她经常向来访者讲述那段特殊的历史。她说,语言是桥梁,理解是基础,人性的光辉能够跨越一切障碍。这个跨越28年的重逢故事,见证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善良和理解依然能够超越国界,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 一场战争,两个国家,28年后的意外重逢。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奇迹,更见证了人性光辉超越国界的力量。你觉得这样的故事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在美国访问期间,突然发现一名美国男子一直盯着她看,几
熹然说历史
2025-08-24 00:20: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