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我驻韩大使戴兵做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动作,抛开了韩国政府,赴坡州祭扫韩国前总统卢泰愚的墓地,只由卢泰愚的儿子,现任韩国东亚文化中心院长的卢载宪陪同。 1992年中韩建交,卢泰愚无疑是主要推动者,他主政期间,积极推进与中国的接触,为两国最终携手迈过敏感门槛定下基调。 对中国来说,卢泰愚在推动正常化、搭建交流的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时至今日,回顾这段历史,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将卢泰愚视为两国友谊的见证之一。 中国大使此次亲自祭扫,没有邀请韩国官方人员,而是与卢泰愚家属一同悼念。 这样的做法,不是单纯为了纪念一位前总统,更是在传递一种态度。 这不仅仅是对历史功臣的缅怀,也释放出中方珍视两国友好情感的信号。 身处当前中韩关系时有波动的大环境,类似的举动总会让人品出更多意味。 经贸往来依然高密度,但外部压力、舆论波动都在影响彼此互信。 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的高科技产品也在中国市场占有重要份额。 在地方和民间,两国交流从未真正中断,无论是旅游、留学还是城市之间的对接,基础一直扎实。 然而现实层面,两国在一些国际议题和地区安全问题上,相互之间也在不断试探底线。 尤其在全球格局变化、半岛局势复杂的背景下,如何维持、修复甚至深化这种关系,需要相当的智慧。 在这种时刻,戴兵大使主动前往祭扫,选择低调且带有温度的方式,某种程度上绕开了官方繁文缛节,把目光落在历史和情感纽带上。 这是一种很接地气、很有人情味的表达,也体现了“以团结促合作”的诚意。 通过回忆卢泰愚推动中韩建交的特殊历史,大使在某种程度上提醒双方,不论眼下环境多复杂,友好基础依旧牢固。 卢泰愚之所以值得特别铭记,是因为他打开了那扇原本难以开启的窗。 从“不来往”到正式建交,其中的难度和曲折只有经历者最清楚。 中国大使以纪念的方式致敬,也算是向历史致意,尤其是在双方关系承压阶段,对历史功臣的缅怀,其实就是对和解与合作最有力的注脚。 不少时候,一次参观、一次悼念,甚至一个小小的姿态,都能在特殊时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戴兵大使选择单独前往,而非搞大场面、邀政府同场,更像是在释放善意:我们愿意做有温度、有感情的事,不管形式如何变化,关键是情感和诚意始终在。 韩国社会和媒体也注意到,类似举动有助于缓和紧张节奏,让各方都能有冷静下来的理由。 这种带有亲情色彩的互动,弥补了纯粹官方交流的不足。 也许一纸合作协议有它的实际价值,但时间一长,只有实实在在的情感互动才能经得住考验。 中国大使祭扫卢泰愚墓地,正是通过“人”的故事,拉近了两国心灵的距离,这份情谊即便低调,却足够有分量。 中国驻韩大使这次祭扫并非普通礼节动作,也不是一次简单纪念,更是一种提醒:历史不能遗忘,感情不能割裂。 希望类似行动能帮助双方跳出眼前的纠结和误会,回到理解和互信的基调上。 中韩关系未来一定还会有波折、有挑战,但只要彼此心里装着善意,就有希望守护住过去三十年的丰硕成果,并继续向前。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4天后,李在明等来了北京的回复,中方给出的2个字,让他放心了 这年头,外交场
【18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