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八年,养心殿中孝庄太后泪眼婆娑地看着儿子。 “母后,朕怕是凶多吉少了,我想传位于岳乐……”顺治帝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孝庄打断:“不可……”母子两不欢而散,孝庄不忍心直接怒怼儿子,很是犯愁,不过她很快想到了一个人。 正月,养心殿内,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福临,此刻染上了重病。 他费力地抬起沉重的眼皮,看向床榻边侍立的母亲,孝庄太后。 在这深夜里,顺治帝用尽气力,说出了自己最后的决定。 “母后,朕、朕怕是凶多吉少了,这江山我想传位于岳乐。” 话音未落,孝庄太后被吓了一大跳,儿子话没说完,她直接打断:“不可!” 其实,顺治帝属意的继承人岳,并非寻常宗室。 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饶余敏亲王阿巴泰第四子,论辈分是顺治的堂兄。 岳乐才干卓著,早年随多尔衮征战四方,军功赫赫,深谙军政之道。 在顺治帝眼中,这位正值壮年、经验丰富的堂兄,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 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担心八旗权贵借机生乱,重蹈当年多尔衮摄政的覆辙。 思虑再三,他还是认为传位给岳乐,是最为稳妥的选择。 然而,孝庄太后却不这样认为。 因为,她看到的更加深远。 首先,这严重违背了满洲“父死子继”的根本制度。 若传位于旁支的岳乐,无异于将皇太极、顺治父子两代浴血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予他人。 其次,岳乐身为正蓝旗旗主,他继位必然导致正蓝旗势力急剧膨胀,打破八旗之间微妙的权力平衡。 到时候,各旗间的猜忌、倾轧乃至冲突,自然不会少。 孝庄还发现索尼等重臣的密报中,已有旗主暗中活动的迹象。 更深层的忧虑在于,此举将开启一个极其危险的先例。 今日可传堂兄,明日是否可传旁支? 未来皇权那就指不定落在谁的手中! 大清初定中原,根基未稳,吴三桂等三藩势力虎视眈眈,南明残余仍在活动,此刻内乱,无异于自毁长城。 孝庄深知,儿子的提议是担心王朝,但是这样的后果难以预料。 她不能,也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与顺治帝不欢而散后,孝庄迅速冷静下来,想到了自己寄予厚望的皇孙,年仅八岁的皇三子玄烨。 玄烨并非顺治长子,且幼年时曾罹患天花,脸上留下了麻痕。 然而,正是这场几乎夺去性命的天花,在孝庄眼中,却成了上天眷顾的象征。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这份坚韧的生命力,让孝庄看到了王朝延续的希望。 更令她欣慰的是玄烨的早慧与气度。 在南苑围猎时,射中红心后不忘将御赐鹿肉分予各旗子弟,那份从容与仁厚,隐隐已有明君气象。 孝庄深信,玄烨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然而,要说服心意已决的顺治帝,绝非易事。 此时,她需要一个德高望重、见解独到,且能为顺治所信服的人。 这个人选,非钦天监监正汤若望莫属。 这位来自德意志的耶稣会士,学识渊博,精通天文历法,深得顺治帝敬重,被亲切地称为“玛法”。 汤若望虽为西洋人,却深谙东方政治,且对皇室忠心耿耿。 孝庄连夜秘密召见了汤若望。 在乾清宫东暖阁中,孝庄开门见山,将顺帝欲传位岳乐之事和盘托出,并直言自己的忧虑。 汤若听后陷入沉思,随即想到了玄烨的模样。 片刻后,汤若讲述了一个道理。 “太后容禀,老臣听闻,草原上的头狼,从不将领地传给最强壮的兄弟,只传给自己的崽子。” 他顿了顿,“三阿哥玄烨,幼年出痘,阎王殿前走过一遭,此等命数,坚逾金石,比安亲王的战马更硬朗。此乃天佑大清之兆。” 这番话,瞬间让孝庄更坚定了拥立玄烨的决心。 带着汤若望的谏言和自身的信念,孝庄再次回到顺治帝的病榻前。 此刻的顺治,更加虚弱,似乎随时都可能丧命。 孝庄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细数顺治六岁登基时的艰难,十四岁智擒鳌拜、亲掌大权的英明神武,平定江南、奠定中原的丰功伟绩。 她强调,玄烨是他的亲生骨肉,体内流淌着爱新觉罗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最尊贵的血液,是皇位最正统的继承人。 孝庄不提岳乐,但却在话语暗示传子不传侄的祖宗家法。 最终,顺治帝默许了母亲的安排。 孝庄强忍泪水,立刻命人取来玉玺。 这份遗诏,最终确立了年仅八岁的玄烨为皇太子,即后来的康熙皇帝。 十二年后,康熙十二年,已成长为英明君主的康熙皇帝,召见了年逾花甲的安亲王岳乐。 岁月在岳乐脸上刻下了沧桑,却未曾磨灭其威严。 当岳乐欲行君臣大礼时,康熙快步上前,亲手扶住了这位功勋卓著的叔王。 他朗声道:“叔王请看,朕意已决,我大清的炮舰,该往雅克萨开了!” 这一刻,历史仿佛完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闭环。 当年养心殿病榻前那场惊心动魄的传位风波,最终被证明是孝庄太后以非凡的智慧与魄力,为大清王朝选择了最光明的未来。 她力排众议,坚持“父死子继”的祖制,拥立幼孙玄烨,不仅维护了皇太极一脉的血统纯正与王朝法统,更在关键时刻避免了可能引发八旗内乱、动摇国本的巨大危机。 主要信源:(《清史稿·世祖本纪》《清圣祖实录》《钦定八旗通志》阎)
顺治十八年,养心殿中孝庄太后泪眼婆娑地看着儿子。“母后,朕怕是凶多吉少了,我想
万物聊综合
2025-08-23 18:59:50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