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泽连斯基在美国接受记者的采访,不得不说,他的回应很得体,而且赢得了不少人的同情。可是,乌克兰的问题不能只看2014年之后,而要看2013年的乌克兰颜色革命。 美国东部时间8月20日晚,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华盛顿接受了CNN的专访。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乌克兰当前的局势与未来前景时,他表现得沉稳而得体,强调乌克兰“不会放弃一寸领土”,还用情绪饱满的语言呼吁西方继续提供援助。 这场采访引发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泽连斯基再次在西方媒体的镜头下,塑造出一个“坚强战时领袖”的形象。 然而,聚光灯下的表演纵使令人动容,却无法掩盖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乌克兰危机的根源远不止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或2022年的武装冲突,而是早在2013年颜色革命中就已埋下伏笔。 若要真正理解乌克兰为何走到今天,不能忽视那场由外部势力深度介入、推翻民选政府的剧变,它才是整个乌克兰乱局的开端。 2013年11月,时任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暂停签署与欧盟的联系国协定,转而寻求与俄罗斯推动更紧密的经济合作。 这一决策并非如西方媒体所渲染的“亲俄背欧”,而是基于经济现实的理性判断。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当年发布的数据,乌克兰以当时的财政状况承受不起欧盟所附带的自由市场改革条件。 相反,俄罗斯提供了150亿美元贷款和大幅下调天然气价格的优惠,其实际经济价值远超欧盟的援助方案。但乌克兰国内的反对派却借此点燃了街头怒火。 亲西方的抗议迅速演变为大规模骚乱,最终在2014年2月推翻了亚努科维奇政府。抗议的组织化程度远超一般民众自发集会。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早在2010至2013年间就向乌克兰境内的“公民组织”投入超过3200万美元,在媒体、青年培训和政治动员等方面深度介入。 更有研究指出,包括剑桥分析公司在内的西方数据公司曾通过社交媒体操控舆论,制造群体极化。这一切并不是民主的胜利,而是一次典型的颜色革命。 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权更替,被外部资金、技术和话语权所操控,其合法性从一开始就打上了问号。更讽刺的是,西方在乌克兰高唱“自由与选择”,但真正的选择权却被剥夺殆尽。 乌克兰的分裂也由此开始。东西部原本就存在语言、文化和历史认同上的差异。西部亲欧,东南部则有着深厚的俄语文化背景。 2023年的民调显示,乌克兰西部92%的居民主要使用乌克兰语,而东部这一比例仅为36%。 宗教上,东正教的分裂也在政局剧变后加剧,莫斯科牧首区的信徒在东部依然占主流,却被基辅当局排挤。 颜色革命不仅撕裂了乌克兰社会,也将这个国家推上了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北约自1997年起持续东扩,2008年布加勒斯特峰会更是首次公开表示乌克兰“未来将成为成员国”。 这一承诺直接触碰俄罗斯的安全红线。俄罗斯方面多次援引《联合国宪章》第51条,强调其对自身边境安全有不可让渡的防御权。 从2014年至今,西方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逐年增加,涵盖了训练、重武器供应乃至情报支持。 据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对乌军援总额超过300亿美元,其中高精度武器系统和战场态势数据占据核心位置。 而与此同时,乌克兰军队的结构却陷入困境——北约制式装备与苏联遗留系统混用,造成维护难度极大;兵员方面更面临枯竭,2023年底,征兵年龄被迫从27岁上调至50岁。 乌克兰的国家主权,也在一系列经济协议中被逐步蚕食。2014年IMF提供贷款的前提,是乌政府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包括取消天然气补贴、推行养老金紧缩政策。 这些措施虽符合“市场效率”,却在乌克兰社会引发广泛不满。2020年,乌克兰议会在西方压力下通过《农业用地市场化法案》,允许外国资本进入乌克兰黑土地市场。 美国农业巨头如嘉吉、杜邦迅速布局,掌控了大量高质量耕地。战略产业方面,乌克兰知名军工企业马达西奇的国有化,也被外界广泛解读为配合西方资本重组。 与此同时,舆论战也在悄然进行。2014年敖德萨工会大楼火灾造成至少42人死亡,但西方主流媒体对此事件报道极其有限;而同一时期顿巴斯地区的平民伤亡则被有选择性地忽略。 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2022年修正数据,顿巴斯地区平民伤亡人数远高于此前公开数字,但这并未引起应有的国际舆论关注。 泽连斯基确实是一个出色的传播者。从“电视总统”到“战时领袖”,他的形象被西方舆论精心包装,成为西方支持乌克兰政策的情感支点。 他在美国国会的多次演讲,收视率屡创新高,相关募款金额与演讲曝光度呈正相关。然而,这种高度情绪化的传播模式,也掩盖了乌克兰真正的国家困境。 今天的乌克兰,不仅在战火中流血,更在认知战中迷失。泽连斯基的每一次公开亮相,固然赢得了掌声和同情,但真正的问题从未被认真审视:乌克兰到底为了谁的利益在战斗?
中械装备到货后埃及在西奈半岛集结4万大军大战一触即发据半岛电视台8月22日消
【5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