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六字诀:治风、除湿、活血在中医看来,皮肤就像身体的外衣,既守护内

美倩谈健康 2025-08-22 18:44:13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六字诀:治风、除湿、活血

在中医看来,皮肤就像身体的外衣,既守护内在脏腑,又时刻与外界相通。当这层外衣出了问题——长疹子、发痒、脱皮或渗水时,往往不是孤立的皮肤问题,而是身体内部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

历经千年实践,中医总结出治疗皮肤病的核心思路——治风、除湿、活血六字诀,这三个法则如同三把钥匙,能根据皮肤病的不同阶段和特点精准开锁,让皮肤逐步恢复健康。

一、风邪作祟:突发瘙痒、皮疹游走,先从治风解急症

中医常说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最容易带着其他病邪侵犯皮肤。

风邪有个特点叫善行数变,反映在皮肤上就是发病急、变化快:

可能前一晚还好好的,早上起来就浑身起红疹;

或者瘙痒一阵一阵来,位置不固定,抓挠后疹子还会扩散。

像换季时的过敏性皮炎、突然发作的湿疹、儿童常见的痒疹,甚至带状疱疹初期的皮肤灼热瘙痒,都可能是风邪在捣乱。

为什么风邪会让皮肤这么闹腾?中医认为,风邪侵袭皮肤后,会扰乱皮肤的正常呼吸和气血运行,就像一阵乱风吹得皮肤的防护网松动了,外来刺激更容易入侵,内在津液也会跟着紊乱,从而引发瘙痒和皮疹。

这时候治疗的关键就是祛风散邪,把这股乱风平息下去。

经典方剂《医宗金鉴》里的消风散就是治风的代表方,里面的荆芥、防风像防风屏障,能把体表的风邪挡回去;蝉蜕、僵蚕像清道夫,能疏散皮肤里的风热,缓解刺痒;再配上柴胡疏肝理气,让身体内部的气机顺畅,风邪就没了立足之地。

二、湿邪黏腻:疹子渗水、反复不愈,用除湿断病根

如果皮肤病拖成了老顽固,疹子总渗水、结痂,或者皮肤摸起来黏腻、瘙痒时轻时重,那多半是湿邪在作怪。

湿邪的性子就像潮湿的梅雨季节,黏黏糊糊、缠绵难愈,一旦在皮肤里扎根,就容易反复发作——这就是为什么慢性湿疹、脂溢性皮炎、脓疱疮总是好了又犯,让人头疼。

湿邪的本质是身体里的水液代谢出了问题,就像管道堵塞导致积水,这些多余的水停在皮肤里,就变成了疹子、渗水。

所以除湿不能只靠表面用药,更要调理身体的排水系统。

治疗常用《医宗金鉴》的清脾除湿饮,里面的土茯苓、白鲜皮是祛湿能手,能把皮肤里的湿邪排出去;苦参、败酱草像清洁剂,既能祛湿又能解毒,对付皮肤的红肿、脓疱特别有效;瓜蒌则能疏通管道,在治疗带状疱疹时用量加到15—30克,能帮着把湿邪和热毒一起带走。需要注意的是,除湿时不能急功近利,得慢慢调理,不然可能让身体更虚,反而加重湿邪。

三、瘀血阻滞:皮疹暗沉、顽固难消,靠活血通脉络

要是皮肤病拖得太久,疹子颜色变得暗红、发紫,皮肤摸起来粗糙增厚,甚至出现斑块、干裂,或者伴有疼痛,比如牛皮癣(银屑病)、慢性角化性皮肤病、紫癜,这时候就该考虑瘀血的问题了。

中医说久病入络,意思是病拖久了,气血运行就会变慢,甚至堵塞,就像河流淤堵导致泥沙堆积,这些淤堵的气血停在皮肤里,就形成了顽固的皮疹。

瘀血导致的皮肤病,光靠祛风、除湿往往不够,必须活血通络,把堵塞的气血通道打通。《外科证治》里的养血润肤饮就是常用方,其中当归、紫草既能活血又能养血,就像给干涸的土地浇水,让皮肤得到滋养;桃仁、红花像疏通工,能把瘀堵的血脉通开;牡丹皮则能清热凉血,避免瘀血化热加重皮肤问题。

对于这类顽固皮肤病,活血不是猛药强攻,而是温柔疏通,因为久病的人往往气血偏虚,得在活血的同时兼顾补养,不然可能越通越虚。

四、治风、除湿、活血:三者配合,随证调方更精准

其实在临床中,“治风、除湿、活血”很少单独使用,就像 团队协作一样,需要相互配合。

比如治风的时候,常会加一点活血药,因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气血通畅了,风邪就没有乱窜的空间;

除湿时也会配合理血药,遵循治湿须行血,血行湿自化的道理,气血流动起来,湿邪才能更好地被排出;

而对于又有风又有湿还夹着瘀的复杂情况,更要分清主次,比如急性发作时先祛风止痒救急,稳定后再除湿活血断根。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智慧,就藏在这风、湿、瘀的辨证里:既看皮肤表面的症状,也要找身体内部的根源;既用药物驱散病邪,也靠调理气血让皮肤自己恢复防御力。

无论是突发的急症还是缠绵的慢病,只要抓住这三个核心,再结合每个人的体质调整方案,就能让皮肤逐步回归清爽健康的常态。

0 阅读:50
美倩谈健康

美倩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