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康熙微服私访,到一户人家讨水喝,不料,他看见门上对联写着:“家有万金不富,

瑶步踏花归 2025-08-21 22:24:29

一天,康熙微服私访,到一户人家讨水喝,不料,他看见门上对联写着:“家有万金不富,堂前五子称孤,横批:寡人在此”。康熙很生气,这家人竟如此狂妄敢自称“寡人”。于是便推门而入。 时间倒回几日前,这位老者名叫李老汉,村里人称“李拐爷”。他一生勤劳,却命运多舛,膝下十个女儿,个个出嫁后便如泼出去的水,难回娘家尽孝。而五个女婿虽常来探望,却因自家生计艰难,帮不上多少忙。 李老汉老伴早逝,家中仅剩一间黄土夯墙的破屋,屋顶麦秸苫得稀疏,漏风漏雨。他常坐在修补多次的柳条藤椅上,摩挲着女儿寄来的粗布衣衫,眼眶湿润,嘴里念叨:“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怎奈我这老骨头,只剩孤身一人啊!” 于是,他在过年时亲手写下这副对联,贴于门框,字里行间满是辛酸与自嘲——“万金”暗指十个女儿,“五子”实为五个女婿,而“寡人在此”,则是他自比孤苦无依的帝王,黑色幽默中透着对命运的无奈。 再说回康熙那日,他身着蓝布袍,头戴斗笠,扮作普通商旅,身后只带两名贴身侍卫。他本意是体察民情,了解华北村落的疾苦,却不料被这副对联勾起好奇心。康熙走近李老汉,佯装路人,拱手问道:“老丈,这对联意为何解?” 李老汉抬头,霜白的鬓角被苇秆簪绾,咧嘴一笑,冀东方言尾音上扬:“客官有所不知,俺家闺女虽多,却无一个能养老送终,女婿虽有心,奈何自家也穷得叮当响。 俺这孤老头子,不就跟那没了臣民的皇帝一般,只能自称‘寡人’喽!”康熙听罢,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五味杂陈——他贵为天子,号令天下,却不知民间竟有如此孤苦之人,连养老都成奢望。 康熙沉默片刻,蹲下身,帮李老汉将水桶提到院中。院子里,竹编鸡笼里几只雏鸡啄食,篱笆外犬吠声断断续续,空气中弥漫着艾草驱蚊的烟味。 他环顾四周,见院墙斑驳,青苔爬满井台,晒场上仅有一小堆金黄谷粒,显然收成微薄。康熙又问:“老丈可有怨言?朝廷可曾亏待于你?” 李老汉摆摆手,叹道:“朝廷的事,俺这乡野老夫哪敢多嘴?只盼着能多活几年,别拖累了孩子们。”这一席话,朴实无华,却直戳康熙心窝。他想起自己登基以来,虽励精图治,但底层百姓的艰难,仍如这井中之水,深不见底。 夜幕降临,康熙回到行宫,脑海中仍浮现李老汉那张沧桑的脸和那副刺眼的“寡人在此”对联。他辗转难眠,想到自己六十寿辰时曾在畅春园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65岁以上老者,赐座分等,御膳八道,意在彰显朝廷尊老之德。可如今看来,京城之外,多少孤寡老人连一顿饱饭都难求,又怎能奢谈“养老”二字?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四十八年曾上谕“朕时巡畿甸,咨询民间疾苦”,而今亲眼所见,他更觉肩上责任之重。 那副对联的黑色幽默,实则是民间对宗法制度下养老困境的无声控诉,也让他下定决心,要进一步完善赏老农顶戴制度,切实为底层百姓谋福祉。 几日后,康熙命地方官为李老汉送去米粮布匹,并叮嘱多加照拂。而那副“寡人在此”的对联,虽未载入正史,却在河北易县一带流传为一段佳话,民间口头文学《康熙爷打水》中亦有类似记载。 这故事告诉我们,帝王虽高高在上,却也需俯身倾听民间疾苦;百姓虽身处底层,却以智慧与韧性书写着自己的命运。或许,李老汉那自嘲的“寡人”,正是对康熙这位真“寡人”的一记警钟——天下之大,唯有民心,才是真正的江山。

0 阅读:0
瑶步踏花归

瑶步踏花归

只会拙笔垦史田,阡陌纵横,当心脚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