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评评理!韩国女孩第一次来新疆,街上看到卖切糕的,因为没吃过很好奇,一问价格75元一斤,于是就想半斤尝尝,结果老板一刀下去直接切了将近5斤,一共346元,女孩哭诉:“不是说好不骗韩国人的吗?” 中国有一种糕点特别贵,这就是新疆切糕,还有人开玩笑,说新疆切糕切一块都能让富豪破产。切糕的名声因此复杂起来:它本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最后名声变成了这样。 这种糕点,实际是新疆的传统美食。制作和食用方式不断演变,分量也逐渐增加,代代相传,古代新疆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切糕高糖分,是商旅们迅速补充能量的理想干粮,帮助他们走过漫漫旅途。 它的制作过程复杂考究,使用蜜饯、各类干果和优质蜂蜜等原料。因此,其价格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直到现在,切糕仍是新疆人民日常茶点的重要部分,承载着当地的浓厚风情,融入百姓生活。 虽然切糕有着很强的文化底蕴,可现在有很多小摊小贩高价卖切糕,这就让人对切糕的印象变得非常差,甚至还把切糕和天价放在一起。 一位首次踏足中国新疆的外国游客,对街头售卖的切糕感到好奇,想尝尝当地特色,摊主告诉她每市斤七十五元的价格。游客原计划买半市斤尝鲜,体验一番风味。 可摊主根本不顾游客意愿,径直切下一大块。游客看着这大块糕点,心里升起不安,最终,称出近五市斤的重量,总价高达三百四十六元。这让游客难以置信。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高价,这位外国游客情绪激动,忍不住流下眼泪,表达了对遭遇欺骗的困惑和委屈,这件事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它也暴露出这类欺诈行为的本质,本地消费者也曾受害。 这类事件并非首次发生。之前就有消费者对这种糕点的销售模式产生质疑,认为其中存在陷阱,当时许多外地游客人生地不熟,面对高价敢怒不敢言,不敢公开提出异议,只能默默承受。 直到2012年湖南发生的一宗天价糕点纠纷,才让这类事件彻底浮出水面,引起全国关注,那起著名事件中,一位农民被切糕华丽外表吸引,没问价格就让摊主切割。他没想到,糕点价格瞬间飙升至数千元。 农民对高价无法接受,要求减少购买量。但摊主却声称糕点一旦切下便没有退回的道理,双方争执不断升级,甚至演变为肢体冲突,导致整块糕点被损毁,局面失控。 最终,事件升级,警方介入。这名农民被要求支付高达十六万元的赔偿金,震惊全国,这起事件进一步固化了这种糕点“令人倾家荡产”的负面形象,让许多人对它望而却步。 更有甚者,一些商家将单价从每市斤七十五元改为每克七十五元,价格翻了数百倍。这种改动极其离谱,遭遇此类情况,普通人可能倾尽大半生积蓄也难以支付,这完全超出了正常消费范畴,让人心寒。 多年来,这些事件彻底损害了切糕的声誉,使其从传统特色美食变成了“宰客”的代名词,那些本分经营的商家也因此受到牵连,他们的声誉无端受损,生意也大受影响,十分无奈。 即使现在有商家明码标价,甚至提供先尝后买的服务,顾客也鲜有人敢问津。这严重打击了消费者信任度,除了价格争议,这种糕点本身并不完全健康。它过甜的口感不利于血糖、血脂和血管健康。 甚至有报告指出,其中部分葵花籽仁和核桃仁存在变质或过期问题,这让人对此类商品深感担忧,鉴于上述问题,所以切糕卖那么贵根本不合理,让消费者对其真实价值产生更多疑问。 新疆本拥有美丽的风景和热情好客的人民,却因少数黑心商贩的行为,使整体形象蒙上污点,这可能影响未来游客的旅游和消费意愿,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冲击,造成长远伤害。 面对切糕市场的乱象,目前情况已有所改善。市场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街头大块销售的摊位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规范的小袋包装产品,方便购买。 这些小份包装通常以五元或十元的明确价格出售,让消费者对价格一目了然,不再被蒙蔽,这种透明化的销售方式有助于消费者安心购买,提升了市场消费信心,促进了公平交易。 面对再次发生的强买强卖行为,消费者不应姑息。大家必须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建议受害者立即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并保留购买凭证及现场证据,比如照片、视频等。 普通消费者在购买时也需提高警惕。若无购买意向,最好避免上前询问,以防被动卷入,若确实想购买,务必事先问清单价,并明确告知所需数量,绝不能含糊其辞。 最好能要求摊主先切一小块称重,确认合适后再买。消费者不应因不好意思而放弃维护自身权益,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严查严罚,清除害群之马,净化市场环境,让正规经营者不受影响。 这样才能确保这种特色美食能够公平销售,让公众放心消费,同时维护新疆的良好声誉,切糕这份新疆的宝贵文化遗产,本应是甜蜜和美味的象征,不应该背负市场乱象的骂名,希望它能回归美食本质,重塑正面形象。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抖音@韩国甫泳一米达
大家评评理!韩国女孩第一次来新疆,街上看到卖切糕的,因为没吃过很好奇,一问价格7
烟雨评社
2025-08-21 15:15:54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