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拉夫罗夫就俄乌冲突的初衷表态了。 这话听起来像是莫斯科又一次精心设计的“叙事闪电战”,但仔细品品,拉夫罗夫的发言里藏着的不仅是俄方的外交底牌,更是大国博弈中那句老话,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别想骗到。 拉夫罗夫在采访时强调,俄罗斯的目标“从来不是简单地夺取领土”,而是“保护俄罗斯人和俄语人口的权利”。 这套说辞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用到2025年,几乎成了莫斯科的“万能剧本”。 更微妙的是,拉夫罗夫特意提到“北约五轮东扩”给俄罗斯造成了威胁,这其实是在向西方传递一个信号,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是迫不得已,而非主动侵略。 这种叙事巧妙利用了历史积怨,试图将俄乌冲突包装成“大国被逼到墙角后的自卫”,但问题是,北约东扩真的能合理化入侵一个主权国家吗? 拉夫罗夫罕见称赞美国“理解冲突根源”,同时批评欧洲领导人“幼稚地指责俄罗斯无端侵略”。 这种分化策略直戳西方联盟的软肋,特朗普2.0时代的美国,对俄政策正悄然转向务实主义。 8月18日特朗普会见泽连斯基和欧洲领导人,随后直接致电普京,这套组合拳暴露了华盛顿的真实意图,尽快冻结冲突,避免陷入战争泥潭。 反倒是欧洲则陷入两难,德国总理默茨坚持“用制裁施压俄罗斯”,但东欧国家担心美国私下与俄交易出卖乌克兰利益,这种分歧让俄罗斯有了“分而治之”的操作空间。 而俄罗斯这边虽然同意谈判,但是条件很明确,即乌克兰永不加入北约和变相合法化俄对乌东控制。 这本质上是一道选择题,乌克兰要么放弃部分主权换取停火,要么继续用流血换取渺茫的北约会员卡。 更值得玩味的是,俄方坚持“从专家层面逐步推进谈判”,这其实是拖延战术,利用低级别会谈固化现状,等到乌克兰疲劳、西方援助缩水时,再逼基辅接受。 照目前来看,今后将有三个可能引爆的雷点。 一是西方军援升级风险,如果欧洲国家正式派兵乌克兰,哪怕以“顾问”名义,都将使得“局势将彻底失控”。 二是乌克兰的“阿富汗化”,若美俄达成私下协议,乌克兰可能像1980年代的阿富汗一样沦为代理人战争泥潭,和平遥遥无期。 三是俄罗斯的“胜利日叙事”,莫斯科可能需要在一场标志性战役后宣布“特别军事行动目标达成”,从而为撤军预留台阶,但目前看,双方军事差距尚未拉大到足以迫使对方屈服。 至于拉夫罗夫的言论,从来不是单纯的外交表态,而是混合了军事威慑、叙事争夺和联盟分化的多重工具。 眼下俄乌冲突已进入“谁先眨眼谁输”的博弈阶段,拉夫罗夫此时抛出“保护俄罗斯人”的温情叙事,实则是为可能的摊牌储备舆论弹药。 而和平,恐怕除非乌克兰彻底放弃加入北约,或者俄罗斯遭遇军事溃败,否则,拉夫罗夫的“初衷”只会是又一个循环的起点。
拉夫罗夫向泽连斯基发出提醒。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19日表示,如果泽连斯基如此关
【7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