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在德国的中国人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

一叶知大事 2025-08-19 11:25:53

为什么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在德国的中国人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度日的人少之又少,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这里,他们更愿意用仅剩的时间去享受剩下的时光,死的时候没有一丝犹豫!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高龄与卧床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   但在欧洲,很多老人到了八九十岁,依旧能自己浇花、购物,甚至坐邮轮旅行,很少出现插着管子在病床上熬日子的情况。   在欧洲,“活着”从来不是简单的“有口气”,而是能不能自己吃饭、聊天、出门晒太阳。   有个荷兰画家78岁得了渐冻症,医生说还能活两年,他没选插管子,反而在家人陪伴下画完最后一幅自画像,然后安乐死了。   这种选择背后,是他们对“生命质量”的较真——与其躺在床上被人伺候,不如趁还能动,把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退休对他们来说不是终点,而是换种活法的起点。   瑞士有位102岁的老太太,每年生日都要坐邮轮去加勒比海;   社区里的老头老太,要么在公园练太极,要么去老年大学学摄影。   他们不觉得年纪大了就该“收着”,反而把社交、运动当成日常,这种状态下,身体自然不容易垮。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老人早早就跟医生、家人说清楚:万一得了绝症或者瘫在床上动不了,别抢救,别插管,安安静静走就行。   这种对“终点”的坦然,让他们少了很多无谓的折腾。   当然,光靠自己想没用,得有实打实的支撑。   就说预防这事儿,德国每年花在体检、疫苗上的钱,能占到GDP的0.99%,平均每个德国人每年要掏457欧元做健康管理。   7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至少有两次免费体检,血压、血糖这些指标,家庭医生盯得比家人还紧。   2023年的数据显示,德国65岁以上的慢性病患者里,92%都能在社区医院控制住病情,根本不用往大医院跑。   这种把病“拦在前面”的本事,直接减少了卧床的可能。   老人想在家养老,社会也给足了底气。   德国63%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政府每月给的护理补贴最高能到901欧元。   更贴心的是那些智能设备:药盒到点就响,提醒吃药;   老人离开炉灶10分钟,它自己就关火;   连马桶都能检测尿液里的健康指标。   有个85岁的独居老太太,靠这套系统自己过了5年,去世前3天还在花园里浇花。   社区里还有“多代屋”,年轻人帮老人修电脑,老人教年轻人烤面包,谁也不觉得谁是负担,这种劲儿头,比天天躺着强多了。   医疗和养老的成本,也没让老人犯愁。   在德国,老人每月交150欧元护理保险,每周就能有三次护工上门;   就算去养老院,政府每月补2000欧元,自己掏1000欧元就行。   这跟国内请个住家护工每月要6000元比,压力小了不是一星半点。   经济上没负担,老人才敢放心选自己想过的日子,不用为了“省钱”硬扛着不看病,也不用怕拖累子女。   说起来,观念这东西影响真不小。   欧洲老人从小就被教育“不麻烦子女是美德”,65岁以上女性里40%独居,男性也有19%。   法国有调查显示,62%的老人宁愿请护工,也不愿跟子女住,觉得“别让我成了他们的包袱”。   这种独立,不是硬撑,而是社会把该做的都做了,他们才有底气不依附别人。   对比来看,咱们这边不少家庭遇到类似情况,想法就不一样。   老人哪怕没意识了,家属也觉得“只要有口气就得救”,ICU里插管、呼吸机成了常态。   不是说这样不对,毕竟“孝”的观念深植人心,可有时候,过度抢救反而让老人遭罪。   欧洲的医院里,ICU床位周转率比咱们快一倍,英国83%的老人临终前会回家,接受舒缓治疗,而不是在机器上耗着。   这背后,是整个社会对“死亡”的看法更坦然——它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人生的一部分。   医生会跟老人聊“最后想怎么过”,家属也尊重老人的选择,没人觉得“放弃治疗”就是不孝。   当然,每个地方的文化、经济不一样,咱们重视家庭亲情,讲究“养老送终”,这也是刻在骨子里的温暖。   但欧洲的做法里,有两点或许值得琢磨:一是把防病放在前头,别等病倒了才着急;   二是给老人更多选择的权利,让他们能体面地过好最后一段日子。   说到底,欧洲老人很少卧病在床,不是因为他们身体特别好,而是从个人到社会,都在琢磨怎么让“老”这件事,过得有质量、有尊严。   这背后的逻辑,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不过是把“人”放在了最前面而已。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南方网2021-12-31试论当代西方国家老年照护服务的新趋势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一叶知大事

一叶知大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