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东一位老人因私藏两支手枪被举报,民警上门收缴。当他们准备取走时,老

趣史小研究 2025-08-19 01:14:26

1996年,山东一位老人因私藏两支手枪被举报,民警上门收缴。当他们准备取走时,老人愤怒地喊道:“你们谁也没有资格拿走它!” 1996年秋天,那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刚刚出台,全国上下都在严查私藏枪支。就在这节骨眼上,山东济南一个派出所接到了个举报电话,说有位叫滕西远的老大爷,家里藏着两把手枪。 这还了得?私藏枪支可是重罪。民警们不敢怠慢,立马就出发了。他们心里也犯嘀咕,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藏枪干嘛? 到了老人家,门一开,是个看起来挺和善的老爷子。民警说明来意,老爷子异常平静,点点头,就转身进了里屋。没一会儿,他捧出一个用布包着的木盒子,往桌上一放,打开。 两把手一长一短的驳壳枪,还有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静静地躺在里面。枪身被擦得锃亮,像是主人的勋章,透着一股子杀气,也透着一股子沧桑。 民警正要按规定收缴,老爷子突然开口了,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像钉子一样砸在地上:“你们谁也没有资格拿走它!” 这话一出,屋里的空气都凝固了。这老爷子什么来头?敢跟警察这么横? 就在民警准备采取强制措施的时候,老爷子从盒子夹层里,颤颤巍巍地摸出一张泛黄的纸。那是一份持枪证明,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经中国人民解放军6202部队批准,授予滕西远同志……落款盖着鲜红的公章。 警察同志们一看,立马收起了刚才的严肃,表情瞬间变成了敬佩。他们知道,眼前这位普通的老人,背后藏着一段惊天动地的历史。 滕西远,1925年生人,是个地地道道的山东汉子。那年头,穷人家孩子命比纸薄。父母早亡,兄弟五个相依为命,最小的弟弟活活饿死。那种眼睁睁看着亲人离去却无能为力的绝望,成了他心里一辈子的烙印。为了活下去,为了给家人报仇,年仅13岁的他,谎报年龄参加了八路军。 因为人小,部队一开始没发给他枪,就给了他一把匕首防身。谁也没想到,这把匕首,很快就见了血。1940年,日军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15岁的滕西远和两个战友在侦察时,发现了一个落单的鬼子。三人一个眼神交换,滕西远负责当诱饵,战友们埋伏。就在鬼子扑上来的瞬间,他用那把匕首,利索地结束了敌人的性命。 那一刻,他心里没有害怕,只有刻骨的仇恨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很快,他就有了自己的第一把枪。在一次惨烈的战斗中,滕西远眼看日军的旗手耀武扬威,他端起枪,一枪就撂倒了对方,敌军阵脚大乱。战斗中,他的胳肢窝被鬼子的刺刀捅穿,他愣是忍着剧痛,反手一刀结果了那个鬼子。这场仗打下来,他荣立一等功,司令员廖荣标亲手奖励了他一把德国造的驳壳枪。 这,就是木盒里的第一把枪。它不是武器,是这个少年用命换来的第一枚军功章。 1947年,滕西远已经是炮兵连长了。在一次侦察任务中,他带着两个战士意外发现,国民党王牌整编第十一师的一个营,正悄悄埋伏在一个山沟里,企图偷袭我军主力。当时他们仨手里只有几颗手榴弹和两三杆枪。怎么办?硬拼就是送死,可放任不管,大部队就有被全歼的危险。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滕西远急中生智,他让战友朝不同方向扔手榴弹,自己则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硬是营造出我军主力已经包围上来的假象。对面的国军部队果然被唬住了,乱作一团。就这么一拖延,我军大部队赶到,全歼了这股敌人。 战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亲自接见了他,拍着他的肩膀,称赞他是“孤胆英雄”,并当场把自己的配枪解下来送给了他。 这,就是木盒里的第二把枪。它代表的,是一个战士的智慧和胆识。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后来的抗美援朝,滕西远五次负伤,荣立三次一等功、三次三等功。在朝鲜战场,面对美军的坦克,他抱着炸药包就冲了上去,硬是把“铁王八”炸成了废铁,自己也成了“爆破英雄”。 大每一次冲锋,都可能是永别。每一枚勋章,都是用命悬一线换来的。那两把枪、一把匕首,陪着他经历了九死一生,上面沾满了敌人的血,也刻满了战友的音容笑貌。 1963年,滕西远解甲归田,深藏功与名,成了一个普通人。他种过菜,在城建局上过班,过着最平凡的日子。如果不是1996年那次“举报”,他的邻居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身边住着这样一位传奇英雄。 当民警们看着那份持枪证明,再看看老人布满老茧的双手,心里是什么滋味?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枪和证明还给老人,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他们明白,老人守护的不是杀人工具,而是一个时代的铁证,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

0 阅读:1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