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八路军攻坚沂水城,爆破手李希增一马当先。敌人忽然开枪,他手一滑,炸药包掉进水沟里,李希增找了很久都找不到,眼看总攻将近,后面一堆人等着,李希增急得不行! 1944年夏夜,沂水城下硝烟弥漫。当八路军突击队冲向敌人碉堡的关键时刻,一个意外改变了整场战斗的走向。身为爆破手的李希增手中的炸药包突然脱手,在黑暗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总攻的号角即将吹响。 1944年的今天,八路军鲁中军区取得沂水战役的胜利,收复沂水县城。这场胜利的背后,有着无数鲜为人知的惊险故事。李希增就是其中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英雄。 李希增是鲁中军区的一名爆破手,这个职业在当时可是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要知道,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术基本上是射击、刺杀、投弹、土工、爆破五大技术,尤其是爆破技术,更是鲁中军区二团的发明和创造。在那个武器装备相对落后的年代,爆破手就是攻坚作战的关键力量。 1944年夏天,形势对八路军越来越有利。鲁中军区决定集中4个主力团、军区特务营及地方抗日武装和民兵一部,于1944年8月15日晚发起沂水战役。沂水这个地方战略位置很重要,它处在鲁中和滨海之间,就像一枚大钉子一般,卡住了八路军的行动。拿下沂水,就能让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 说起来,攻打沂水可不是件容易事。沂水县城有3米高的坚固围墙,城墙外有宽5米、深3米、积水1米多深的壕沟,壕沟外密布着鹿寨和铁丝网。日伪军在这里经营了6年,防守严密得很。想要攻下这样的城池,光靠勇敢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技术,要有策略。 李希增接到的任务是炸毁南关的东南炮楼,这是整个攻击计划的关键环节。按照作战部署,突击队要先拿下这个制高点,然后以此为突破口展开攻击。李希增背着炸药包,跟着突击队摸黑前进,一切都按计划进行着。 夜色很浓,正是行动的好时机。架桥组的战士搭好了云梯,李希增检查了一遍炸药包,确认没问题后,就准备发起冲锋了。指挥员一挥手,他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意外发生了。炮楼里的日军突然发现了他们的行动,探照灯一下子照亮了整个区域,机枪也开始疯狂扫射。李希增本能地向旁边一滚,想要躲避子弹,结果手一滑,炸药包掉进了旁边的水沟里。 这下可坏了。炸药包沉进黑乎乎的沟水里,根本看不见在哪儿。李希增顾不得敌人的子弹还在飞,立马跳进水沟开始摸索。水很深,淤泥又滑,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想找到一个炸药包,简直就是大海捞针。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后面的战友们都等着他的爆破信号呢。如果炸不掉这个炮楼,整个攻击计划就要泡汤。李希增急得满头大汗,在泥水里摸来摸去,手都摸破了皮,还是没找到。 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手指突然碰到了一个硬东西。是炸药包!李希增简直比中了大奖还高兴,赶紧把它捞上来。检查了一下,外面虽然湿了,但里面的炸药和引信还是好的。 李希增爬出水沟,找了个敌人打不到的地方,小心地把炸药包放在炮楼墙根处。点燃引信,赶紧撤离。随着一声巨响,坚固的炮楼被炸出了一个大窟窿,突击队员们立马冲了进去。 此役,击毙日本侵略军玉井小队长以下33人,俘虏20人。毙、伤、俘伪军1000余人,解放350多个村庄。沂水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鲁中山区抗日根据地,更使鲁中、滨海两个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李希增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后来成了鲁中军区的经典案例。不是因为他的失误,而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没有放弃,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到底。这种精神,正是八路军能够以弱胜强的重要原因。 战争年代,每一个胜利都来之不易。像李希增这样的普通战士,用他们的血汗和智慧,书写着那个时代的英雄篇章。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的普通人。 那个在水沟里摸爬滚打的夜晚,李希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责任担当。你觉得在面临重大失误时,坚持不懈和临危不乱哪个更重要?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缅怀那些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英雄们。
抗战中,八路军攻坚沂水城,爆破手李希增一马当先。敌人忽然开枪,他手一滑,炸药包掉
熹然说历史
2025-08-17 22:17:09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