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万韩国游客涌入上海,享受后却留下忧虑,后悔来华旅游,中国对韩免签后,上海街头满是韩国人,他们特征明显,爱吃水果、肉类和烧烤,对小吃也很热衷,却不再青睐泡菜和炸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周五傍晚,金敏智拎起背包冲向仁川机场,对她来说,这不是一次正式的旅行,更像是一场延长版的周末约会,从首尔飞上海,只要不到两个小时,甚至比她去济州岛还快,她习惯在飞机上小憩一会,等醒来,窗外已经是黄浦江的夜色。 抵达上海的第一站是地铁,她在换乘时注意到站台干净整洁,车厢里人虽多却不嘈杂,坐在她对面的是一位穿着马面裙的女孩,手里拿着一杯刚买的奶茶,她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高楼,心里突然有种错觉——这不再是一次短暂的出境游,更像是一趟生活的“平行线”。 金敏智不是唯一一个这么“说走就走”的韩国年轻人,在上海的街头巷尾,越来越多韩语的尾音在空气中回荡,南京路的奶茶店门口,她排了四十分钟队才买到一杯“阿嬷手作”,但她一点也不觉得浪费时间,她早在小红书上看过太多人分享这杯奶茶的神奇口感,今天终于也能打卡了。 这次来中国,她最期待的其实不是建筑,也不是购物,而是吃,她在首尔超市里看过价格标签:一个西瓜要卖到两万韩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一百多块,在上海超市,她拎起一个大西瓜,标签上写着“19.8元”,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更让她惊喜的是,许多餐厅里,西瓜居然是免费的,切块堆得像小山一样放在自助台上,随便吃。 她点了一份红烧肉和一碗小笼包,红烧肉的酱汁浓郁,肥而不腻,小笼包一咬下去,汤汁在嘴里爆开,她拍了照片发到社交平台,配文是“终于理解什么叫做真正的美食自由”,回想在首尔点一份猪肉火锅的场景,她突然觉得那边的份量和价格都太“拘谨”。 她也去了海底捞,门口排队等位的时候,服务员递上了一张美甲卡,她坐在角落里做起了免费的指甲护理,旁边的台子上摆着小零食和果汁,等到进店,她注意到服务员会用韩语简单问候,还贴心地把菜单调成韩文版,她和朋友点了一桌菜,吃到一半时,服务员过来帮忙捞浮沫,还送上了冰毛巾,她悄悄在心里比较了一下,觉得这家火锅店的服务比她在首尔任何一家餐厅都要周到。 除了吃和逛,她也安排了一些特别的行程,她走进了新天地附近的一处灰瓦老房,那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她在展柜前停留良久,读着泛黄的文件,望着那些历史人物的黑白照片,心头一阵触动,她拍下一张照片,没有发朋友圈,只是默默留在了手机相册里。 周六晚上,她在武康路的街角咖啡馆坐下,点了一杯冰拿铁,街边来来往往的年轻人穿着各式各样的潮流服饰,有的手上还拎着限量款的包包,她看到一位女孩穿着汉服走过,裙摆随着步伐轻轻飘动,引得路人纷纷侧目,她忽然意识到,上海不仅是现代的,也是多元的,甚至是包容的,这里能让人穿着传统服饰大方地走在街头,也能让异国游客找到熟悉的味道。 第二天,她去了豫园,九曲桥边挤满了游客,她拿着糖葫芦拍照,身边站着几个同样穿着韩服的游客,她觉得这座园林的建筑风格与首尔的景福宫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但细节处又多了几分精致和复杂,她站在红墙下,望着雕花窗棂,脑海里浮现的是小时候在电视剧里见过的场景。 走出豫园,她买了几张“朕知道了”的折扇准备带回韩国当纪念品,摊主告诉她今天已经卖了几十把了,大多是韩国游客买走的,她笑着点头,心里觉得有些好笑,也有些骄傲——原来大家的眼光都出奇一致。 中午,她在南京路附近的餐厅吃饭,看到菜单上不仅有韩文介绍,还有图片和推荐菜,她用点评软件查评价时,发现页面下方有一整栏专门为韩国用户设置的韩文区,她点的那道红烧狮子头,味道丰腴,入口即化,旁边一桌的几位韩国阿姨正用翻译软件研究菜单,笑声不断。 回到酒店,她发现前台准备了韩国泡面和热水壶,工作人员告诉她:“很多韩国客人喜欢早上吃点热汤面,我们就多备了一些,”她感到惊讶又欣慰,仿佛这个城市已经为她准备好了一切。 临走前,她特意去了机场的免税店,买了几盒海胆水饺,排队的时候,她前面的大叔拖着两个行李箱,嘴里念叨着要带回釜山送人,她看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心里升起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飞机起飞后,她回头望了一眼这座城市,短短的两天,她走了许多路,吃了许多东西,也看了许多风景,她觉得自己的脑海里充满了新鲜的画面,和对邻国的重新认识,她并没有把这趟旅行当成一次“观光”,而更像是一次“生活实验”。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24-12-26 韩国人来中国旅游,比特种兵还卷
840万韩国游客涌入上海,享受后却留下忧虑,后悔来华旅游,中国对韩免签后,上海街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4 16:17: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