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被俘最高将领吴成德,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吴成德将军在84岁高龄时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可谓传奇而坎坷,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要讲的这个人,一辈子活得跟坐过山车似的。 先是当老师,教孩子们念书,后来拿起枪杆子打仗,成了部队里的大官。 再后来在朝鲜战场上被美国人抓了去,受尽苦头。 等好不容易熬到回国,党籍军籍全没了,只能去农场种地。 直到八十多岁去世,人们才慢慢知道,这老头不简单。 他叫吴成德,1912 年生在山西翼城。 年轻时候在村里小学教书,算盘打得好,字也写得周正。 1937 年日本人打过来,学校被炸成了窟窿,学生家长死的死逃的逃。 他把教案一捆,揣着两个窝头就去投奔了抗日决死队。 在部队里,他脑子活,能写会算,从文书一路做到 180 师的政委。 1951 年春天,部队跨过鸭绿江。 那会儿 180 师刚打完运城战役,士气正旺,谁也没想到第五次战役会栽那么大跟头。 美军的坦克跟铁疙瘩似的往前推,炮弹跟下雨似的砸过来。 上级让 180 师掩护主力撤退,守三天,他们硬生生扛了五天。 等要撤的时候,发现后路被截了,一万多人被圈在春川那片山沟里。 断粮第四天,师长说分散突围。 吴成德骑着马刚跑出二里地,就听见山坳里有人喊。 三百多个伤员躺在雪地里,绷带冻得硬邦邦的,有的腿断了,有的肚子上还流着血。 他勒住马,想了想,掏出枪对着马脑袋就是一下。 "要走一起走",他把肩章扯下来塞进兜里,开始给伤员分组。 最后跟着他的人越来越少,在山里转了十四个月,野菜挖光了就啃树皮,雪水喝多了拉痢疾。 1952 年夏天,就剩三个人了,躲在山洞里被搜山的美军揪了出来。 在釜山战俘营,美国人知道他是大官,把烧红的烙铁往他胳膊上按。 问他志愿军有没有搞细菌战,他说没有。 又把他扔进冰窖,冻得嘴唇发紫,还是那句话。 后来拿台湾的大官位子诱惑他,他就骂,骂到嗓子哑了还接着骂。 1953 年秋天交换战俘,他是最后一批过板门店的。 穿着补丁胶鞋,瘦得像根柴火,头发掉得没几根。 回国先去医院检查,浑身上下没块好地方,胃穿孔是饿的,胳膊上的疤是烫的,腿上还有枪伤。 可等着他的不是勋章,是 1954 年那纸处分:开除党籍,撤销军职。 他没闹,收拾行李去了辽宁盘锦的大洼农场。 农场里的人知道他是 "战俘",看他的眼神都带着刺。 他不管这些,每天天不亮就下地,种水稻,改良盐碱地,晚上在煤油灯下写材料,一页一页写在朝鲜的日子。 这一写就是二十八年。 1980 年春天,有人从北京来,把平反文件交到他手上。 他当时正在猪圈喂猪,手上还沾着猪食,就那么站着看完了。 街坊邻居常看见他提着篮子去赶集,买最便宜的菜,穿的衣服肘部打着补丁。 1996 年他走了,家里人收拾东西,从一个旧木盒子里翻出一沓汇款单。 有给希望工程的,有给灾区的,加起来四万多块,都是他从工资里省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赵一曼,当年在伪满监狱里,敌人用了各种酷刑,她硬是没吐露半个字。 吴成德在山沟里没丢开伤员,在战俘营没丢开骨气,在农场没丢开念想,这就够了。 吴成德的一生,像面镜子照见了太多东西。 他本可以策马突围,却为三百伤员留下,这一留,留下了军人的担当,也留下了后半生的坎坷。 战俘营里,烙铁与冰窖没磨掉他的骨头,高官厚禄也没撬动他的信念,这份硬气,比军衔更重。 回国后二十八年的农场岁月,他没喊过冤,只是默默种地、写材料,这份隐忍里藏着对信仰的执拗。 直到那些汇款单曝光,人们才懂,即便被生活磋磨,他心里的光从未灭过。 评说历史容易,亲历其中太难。 他用一辈子证明,真正的忠诚,不在顺境的口号里,而在绝境的选择中。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志愿军被俘最高将领吴成德,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吴成德将军
语蓉聊武器
2025-08-14 14:16: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