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赵登禹将军牺牲的现场画面,有些朋友可能不太了解他,赵登禹原是冯玉祥的部下,中

小史论过去 2025-08-14 13:16:10

这是赵登禹将军牺牲的现场画面,有些朋友可能不太了解他,赵登禹原是冯玉祥的部下,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的部队被蒋介石整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 赵登禹1898年出生在山东菏泽一个穷苦农民家,小时候没钱上学堂,就在家帮父母干农活,顺便跟当地拳师学点武术基本功。1914年春天,他才16岁,就和哥哥赵登尧一起走了上千里路,到陕西潼关投奔冯玉祥的部队,从普通士兵干起,当了冯玉祥的贴身护兵。那时候全国革命风起云涌,他觉得从军能有点出路。入伍后,他肯吃苦,很快就从士兵升到排长、连长,一步步往上爬。1920年左右,他当上了工兵连排长,带兵修工事、搭桥,实战经验慢慢积累起来。 在冯玉祥手下,赵登禹打了不少仗。1922年直奉战争,他率小队拆敌方障碍,表现突出,升连长。北伐战争开始后,他指挥连队进攻城市,1924年部队改编为国民军第一军,他升团长,在河南作战。北伐期间,他继续升旅长,指挥更大规模部队,在中原和敌军对垒。1930年中原大战,西北军打输了,他那时已经是师长,部队损失惨重,残部退到山西南部,被整编成第二十九军。为了让整编顺利,他主动降职,当了第三十七师第一零九旅旅长。这事儿显示他顾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整编后的第二十九军成了华北一支地方部队,装备一般,但士兵练武传统强,人手一把大刀。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日军进攻喜峰口关隘,这是华北屏障,地势险要。第二十九军主力防守这儿,赵登禹的旅和别人一起反复争夺阵地。日军有装甲车和大炮,二十九军装备差,只能靠夜袭破坏敌火力点。赵登禹腿上中枪,还带大刀队摸黑袭击,毁了日军十几个据点,杀了数百人。这仗打赢后,二十九军名声大噪,他升为第一三二师师长。日军在那儿吃亏大,《朝日新闻》说皇军丢脸丢大了。 1935年何梅协定后,第二十九军移驻北平城内。部队扩大到四个师,赵登禹继续当师长。但有些高级将领开始贪图享受,敛财享乐,军风有点变味。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从卢沟桥推进,宋哲元命令冯治安进攻丰台,又让赵登禹守南苑。那时赵登禹身体不太好,但还是去了。南苑战役难打,守军就一个独立旅和骑兵团,装备简陋。 内部出问题,政务处长潘毓桂是亲日派,早年留学日本,一直倾向日方。他多次泄露二十九军计划,导致援兵被打掉,南苑孤立无援。北平高层犹豫开战,宋哲元拒绝中央军进城,增援一直没来。日军增兵,用飞机炮火猛攻,南苑守军伤亡重。潘毓桂又卖情报,日军知道撤退路线,在大红门设伏。 撤退命令晚到,部队沿路北撤,遇日军机枪扫射,全军乱了阵脚。赵登禹坐轿车在中段,前后卡车护着,到大红门附近中伏。他腿中枪,从车上下来用手枪还击,但胸部和额头中弹,当场没了气。7月28日下午4点左右,他牺牲了,年仅39岁。同天,副军长佟麟阁也阵亡。 赵登禹牺牲后,第二十九军士气崩盘,没法挡日军。宋哲元7月29日带部撤离北平,去保定,平津地区很快就丢了。日军进城,控制要道,居民慌乱逃散。抗战胜利后,潘毓桂因汉奸罪被抓,审判时承认泄露撤退路线,死在狱里。 赵登禹被追授陆军上将,遗骨葬在卢沟桥边。北平几条街用他名字命名,民众自发祭奠。他的事迹流传下来,北京有赵登禹学校和陈列馆,展示他一生资料。菏泽老家也有纪念地,提醒大家那段历史。

0 阅读:30

猜你喜欢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