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 24 小时两度改口:从战争威胁到松口谈判,特朗普让步背后的博弈逻辑。 2025年8月12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言论在国际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这位曾誓言“顿巴斯绝不割让”的领导人,在24小时内两次调整立场。 先是在基辅记者会上强硬表示“放弃顿巴斯将为俄罗斯进攻提供跳板”,甚至威胁“可能引发第三次战争”,随后在与欧洲领导人的通话中突然软化,称“由俄罗斯控制的乌方领土可能被纳入谈判范围”。 这种戏剧性的转变,不仅让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阿拉斯加峰会计划蒙上阴影,更暴露出俄乌冲突背后错综复杂的大国博弈。 这场立场突变的导火索,源自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和平计划”。 根据央视新闻8月13日的报道,特朗普在与欧洲多国领导人的视频会议中明确表示,将于15日与普京会晤时“聚焦停火,不谈领土划分”。 这看似中立的表态,实则暗藏玄机。美国早在2025年4月就提出包含“承认克里米亚为俄领土”“冻结当前战线”的方案,要求乌克兰以领土换和平。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曾直言:“这等同于让乌克兰投降。” 泽连斯基的困境在于,他既要面对俄军突破顿涅茨克防线的军事压力,又要承受来自美国的政治胁迫。 根据网友评论的分析,俄军近期在顿巴斯的推进,已对乌克兰东部防御枢纽构成实质性威胁。而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警告,“乌克兰处境岌岌可危,泽连斯基可以选择和平,或者再战三年直到失去整个国家”。 更像是一记重锤,敲打在乌克兰脆弱的谈判底线之上。 在这场博弈中,欧洲的态度同样耐人寻味。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虽表态“乌克兰边界绝不能以武力改变”,但德国总理默茨却提议“邀请特朗普和泽连斯基举行单独会晤”,试图平衡美国的影响力。 这种矛盾心态,折射出欧洲在能源依赖与地缘安全之间的艰难抉择。正如新华网报道,欧洲对乌军事援助的持续减少,已让泽连斯基感受到“被盟友抛弃的寒意”。 更值得关注的是,泽连斯基的立场转变引发乌克兰国内舆论震荡。3月的民调显示,68%的乌克兰民众支持泽连斯基对美强硬态度,但此次软化言论却招致批评。 基辅街头的志愿者愤怒地表示:“美国欺骗了我们,泽连斯基正在出卖国家利益。”这种民意分裂,使得乌克兰在谈判桌上的回旋余地进一步收窄。 俄罗斯显然不会放过这个战略机遇期。普京不仅拒绝将泽连斯基纳入阿拉斯加峰会,更通过“重新部署军队”释放进攻信号。 这种“边打边谈”的策略,与2025年6月第三轮谈判时的套路如出一辙,当时俄方一面宣称“已做好谈判准备”,一面加大对乌克兰全境的远程打击力度。 在舆论战层面,俄罗斯同样占据主动。泽连斯基指责特朗普的“阿拉斯加会晤是普京的胜利”,实则暴露了乌克兰的被动地位。 当美国试图将谈判焦点从领土问题转移至停火程序时,俄罗斯却通过控制顿巴斯高地、封锁第聂伯河航运等手段,不断强化“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休想得到”的心理威慑。 这种“以战促谈”的模式,并非俄乌冲突的新剧本。回溯2022年4月,泽连斯基也曾因美西方军援增加而态度强硬,宣称“乌克兰有能力与俄罗斯打10年仗”,但随着战场形势逆转,最终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前。 如今的困境,本质上是乌克兰作为大国博弈棋子的宿命重演,正如中国青年网的分析,“决定乌方立场的主动权,从来不在泽连斯基自己手中”。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的“和平计划”正在制造新的矛盾,该计划要求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但允许其“加入欧盟”。 这种“选择性开放”,不仅加剧了乌克兰国内亲西方势力的分裂,更让欧盟陷入“安全承诺与实际利益”的两难。法国总统马克龙曾无奈表示:“俄乌停火仍是一个遥远目标。” 泽连斯基的变脸,最终指向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大国地缘政治的棋盘上,乌克兰的领土完整早已成为可以交易的筹码。 特朗普的阿拉斯加峰会,表面上是为了“结束战争”,实则是在为美国争取更多战略利益。无论是能源合作还是军火贸易,这场冲突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经济蛋糕。 而泽连斯基在“强硬表态”与“被迫妥协”之间的摇摆,不过是这场权力游戏中最卑微的注脚。 正如新华网现场报道,基辅街头的民众在献花默哀时喃喃自语:“这是一场噩梦,更糟糕的是,美国现在背叛了我们。” 当战争不再是为了捍卫主权,而是沦为大国博弈的工具,那些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的士兵,那些在空袭中失去家园的平民,都成了这场政治交易中最无辜的牺牲品。 而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究竟何时才能迎来真正的和平曙光?或许,只有当所有参与者都放下地缘野心,真正将人的生命与尊严置于首位时,答案才会浮现。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英媒爆料:泽连斯基立场软化 乌克兰可能同意停火并在领土问题上让步·财联社
美国“软了”!会晤还有2天,特朗普做出重大举措,欧乌高兴了!阿拉斯加时间8月1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