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一名身高不足一米四的女兵不顾个人安危,背着一个成年男子,一翻就是两座山,23年后,两人在一次聚会上重聚,已是省委书记的男人一把握住女兵的手,一个劲的感谢,直言:这是我的救命恩人! 新中国成立后,两位省委书记:钟赤兵和廖志高,官当得再大,心里也总绕着一个过不去的坎,这道坎,是长征路上一个女兵的背影。 那不是什么旖旎的风光,而是在枪林弹雨里,一个瘦弱的姑娘把他们从死亡线上硬生生背了回来,这个背影,成了他们一辈子都放不下的“勋章”,时时刻刻提醒着他们。 娄山关打得惨烈,时任红三军团团长的钟赤兵右腿被子弹打穿,伤口烂得不像样,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他急得直拍大腿,吼着让战友把他扔下,就在这时,一个叫王泉媛的16岁女兵冲了过来。 她瞅了瞅担架根本过不去的山路,二话不说就蹲下身,要把这个比自己高一头、重一百三十多斤的大男人背起来。 碎石路扎脚,血泡磨穿了草鞋,她不敢停,饿得嗓子冒烟,就用水润润半块干硬的青稞饼往下咽,钟赤兵在背上实在于心不忍,求她把自己放下。 就这么着,她用一副血肉之躯,硬是背出了一条活路,这种“不抛弃”的背后,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就是一种集体里最朴素的本能。 相比之下,另一个女兵危秀英背起廖志高,则多了一份“报恩”的感情,廖志高长征路上高烧不退,烧得人都迷糊了,眼看就要倒下,同样请求战友别管他。 背起他的,是身高不足一米四的危秀英,对她来说,救战友是天经地义的事,革命前,她是在地主家挨了11年打骂的丫鬟,是红军让她活得像个人,吃饱了饭。 长征出发时,她体检不合格,差点被留下,还是毛主席亲笔批条才让她跟上了队伍。 所以,当她背着昏迷的廖志高在山路上飞奔时,心里就一个念头:是这支队伍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决不能让任何一个战友掉队。 这不光是救人,也是她对这支伟大队伍最滚烫的回报,然而,长征的终点,成了她们命运的分岔路。 王泉媛跟着部队到陕北不久,她就在一次战斗中被俘,费尽千辛万苦逃出来后,却再也找不到组织。 为了活命,她只能隐姓埋名,在乡下靠织布纺线拉扯大两个孩子,当年背着团长翻山越岭的壮举,连同她的名字,一起被风沙埋进了土里,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秘密。 危秀英则完全不同,她的革命道路从未中断,她到了延安,又主动要求回到最危险的江西前线,跟着陈毅打游击,成了让敌人头疼的女英雄。 建国后,她也没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继续在地方做妇女工作,一辈子保持着朴素的作风。 与此同时,被她们救下的钟赤兵和廖志高,伤好后重返战场,南征北战,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省委书记。 他们的官做得踏实,因为心里清楚,脚下的路,是王泉媛、危秀英这样的战友用肩膀扛出来的。 直到1958年,在一次老区建设座谈会上,时任省委书记的钟赤兵在人群里,一眼就锁定了一个身影,一个穿着补丁蓝布褂子的农村妇女,手里还攥着一包自家炒的花生。 他快步走过去,握住那双粗糙的手时,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哭得像个孩子,他哽咽的向她表示感谢,直言她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已经两鬓斑白的王泉媛也红了眼眶。 长征上有像危秀英的事迹,被清清楚楚地刻在史书上,供后人敬仰,而更多的,则像王泉媛的壮举,虽然史书上没记,却被永远烙在了一个共和国将军的生命里,并转化为他日后为人民服务的每一步。 历史会记住那些一直站在光里的人,却很容易忽略那些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别人后就默默熄灭的。 信息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6%B3%89%E5%AA%9B/1841588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805863/533aYdO6cr3_z3kATKXdna7xZHrCZY-kt7zSUrJzzqIPmGapB4OrToA38NYv--UpFwWEsplrat8UnumlZUpG7_AUcOkw
长征路上,一名身高不足一米四的女兵不顾个人安危,背着一个成年男子,一翻就是两座山
月下影婆娑
2025-08-14 04:33: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