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群日军闯进威海天后宫,将一名道士打得奄奄一息后扬长而去,然而接下来这几天,一到天黑,脱离大部队的日军就会被杀死。 1942年冬天,荣成西夏埠村的枪声把树上的寒鸦惊得四散飞逃,28岁的毕云身上中了好几枪,手里还死死攥着那把磨得发亮的匕首。 他宁肯死也不当俘虏,那件沾满血的道袍上,就这么写下了胶东抗战里最让人揪心的一段。 毕云打小就是苦命人,1915年生在威海卫神道口村,刚生下来没几天,就因为家里太穷,被送到了威海天后宫,没多久又转给文登天福山沟于家的一个孤寡老太太。 7岁那年,他被接回天后宫当了道士,因为年纪最小,大伙儿都喊他“小老道”。 天后宫的大师傅早年是义和团的拳师,义和团败了后才出家当道士,平日里不怎么管外头的事,但功夫高,为人也仗义。 毕云来了之后,很得大师傅喜欢,打小就教他念书、练功夫,后来毕云还去外地学拳,枪、刀、棍、鞭、锤这些兵器也都练得有模有样,一身武艺渐渐练得扎实。 1938年初,毕云成了天后宫的掌门,可这时候,日本兵占了威海,从码头到北大营,天后宫是必经之路。 有一天,一伙日本兵闯进天后宫,硬说有个国民党要员躲进了庙里,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毕云捆了,翻来覆去搜了半天啥也没找到,就把他吊在院子里的柏树上,要处死他。 徒弟李文赶紧跳墙跑出去,找到日本人开的“仁和东”船行经理孙大记说情,毕云这才捡回一条命,打这儿起,他跟日本侵略者结下了死仇。 还有一回,徒弟李文进城买菜,被日本兵打得浑身是伤,毕云看见李文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气得牙都咬得咯吱响,一句话没说,转身就出了庙门。 毕云开始找机会报仇,他把一把菜刀劈断,打磨成一把锋利的匕首,随时等着下手。 一天晚上,在威海南面的大石硼(现在海运学院附近),毕云跟上了两个日本兵。 等日本兵走到人少的地方,他冲上去一拳就打翻一个,这一拳直接打断了对方的肋骨,趁着那日本兵倒地的工夫,他赶紧拔出匕首,又捅死了另一个。 一天下午,一个日军伍长带着两个日本兵,去城外的一个伪军据点,毕云得到消息,就在他们必经的路上埋伏着,一个一个把这几个日本兵解决了。 收拾那个日军伍长的时候,这家伙狡猾得很,察觉到不对劲,就想拔刀冲过来,毕云几步冲到他跟前,一脚把他踢倒,上去一拳打在他胸口。 伍长挨了一拳,嘴里吐血,还在拼命挣扎,最后,毕云把伍长死死压在身下,伸手掐住他的喉咙,硬生生把他的喉管扯断了。 连着杀了5个日本兵,天后宫是没法回去了,毕云先去了国民党郑维屏的部队,可在一次战斗中,他负了伤,被丢在树林里没人管。 幸亏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救了他,给他治伤,他才慢慢好起来。 这一来,他算是看清了两种抗日武装的真模样,打定主意留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里,好好杀敌人,他还劝了郑维屏部里的一些官兵,让他们也投奔抗日队伍。 1940年8月,威海抗日大队成立,后来又加了个特务排,毕云到了这儿,可算有了用武之地,白天黑夜教战士们练武功,研究怎么侦察、怎么伏击敌人。 因为杀敌勇猛,毕云后来被调到威海卫一区,当区长兼区中队长,1942年春天,他光荣地入了党,从一个道士变成了真正的抗日志士。 1942年冬天,日本兵搞“拉网扫荡”,毕云带着区中队撤到文荣威边区一带反扫荡。 他们先在沟于家、邓南庄冲出了敌人两道封锁线,可转移到西夏埠村时,被敌人包围了。 毕云带着20多个战士,对着好几倍于他们的敌人打,掩护其他战友突围,激战中,他和战士刘安都中了好几枪,牺牲的时候,毕云才28岁。 战友们先把他葬在沟于家村大庙后面,解放后迁到了文登天福山陵园。 这么多年过去,小老道的故事在威海家喻户晓,可没人知道他到底长啥样,大伙儿都想看看这位英雄的模样,一直没机会。 直到他牺牲70年后,有个叫刘玉明的老人,从家里找出了毕云唯一的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是毕云在天后宫的时候拍的,当时他刚教完徒弟们功夫,一个徒弟的家人请了摄影师,给他们拍了这张合影。 照片里,毕云站在徒弟中间,精神头十足,脸上不怒自威,透着一代宗师的样子。 有人说,道士就该清静无为,可毕云用行动告诉大伙儿,真正的“道”,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站出来,是在百姓受苦的时候豁出去。 那身道袍,穿在他身上,比任何铠甲都硬气;那把匕首,握在他手里,比任何长枪都有力量。
我现在信他真是满族了。
【18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