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得知太子李承乾养了一个姿色姣好的伶人,下令将人给杀了。李世民本以为这样能让太子醒悟,殊不知此举却将人越推越远。 武德二年(619 年),秦王李世民的长子在承乾殿呱呱坠地,李渊亲自为这个孙子取名 “承乾”,寄托着 “承继皇业,乾坤安定” 的厚望。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为帝,年仅八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皇太子,成为大唐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李世民对这个长子倾注了极大心血,为他配备了堪称豪华的东宫辅臣团队。房玄龄、魏征、于志宁等贞观名臣轮流担任太子太师、太子詹事,负责教导太子。 李承乾这孩子小时候是真招人疼,聪明伶俐,读《论语》能举一反三,李世民带他去视察农桑,他能说出“百姓辛苦,当轻徭薄赋”的话,朝臣们都夸“太子有仁君之相”。可十三岁那年,他骑马摔断了腿,虽然后来好了,却落下点跛脚的毛病。 就从那时候起,这孩子变了。 他开始躲着李世民。以前总缠着父亲问东问西,后来见了面也只是低头行礼,话少得像金豆子。李世民以为是孩子长大了懂事,没往心里去,反倒觉得“太子沉稳了”,把魏征派去东宫的次数更勤了。魏征是谁?出了名的“谏臣”,对着李世民都敢直戳痛处,对李承乾更是严苛——见他偶尔下棋,就说“玩物丧志”;见他跟侍从说笑,就写奏折说“东宫失仪”。 李承乾生活的。是个江南来的少年,叫称心,眉眼清秀,会唱小曲,还会模仿各种鸟兽叫。李承乾在东宫憋得慌,就常找称心说话。称心不像那些老臣,从不提“江山社稷”“太子本分”,只听他说烦心事,给他唱家乡的小调。有次李承乾摸着自己的跛脚叹气,称心就说:“殿下走路的样子,像踏在云上,比旁人稳当呢。” 这话,李承乾没从任何人嘴里听过,包括他父亲。 他把称心藏在东宫的偏殿,偷偷给添置了锦缎衣裳,甚至学着江南的样子,在院里种了几株柳树。俩人常常待到深夜,有时只是坐着,不说一句话,李承乾都觉得心里敞亮。 李世民知道这事,是因为于志宁的密折。老臣在折子里写得咬牙切齿:“太子私藏伶人,日夜厮混,恐坏纲常!”李世民看到“伶人”二字就火了——他最恨这些“靡靡之音”误国,更何况是自己寄予厚望的太子。 他没给李承乾解释的机会,直接派禁军闯进东宫,把称心抓了。李承乾跪在父亲面前,头一次跟他顶嘴:“称心没做错什么!”李世民一脚踹在他胸口:“你是储君!跟个伶人鬼混,传出去像什么样子?大唐的脸都被你丢尽了!” 当天,称心就被杖毙在宫门外。 李承乾疯了一样扑到尸体上,指甲抠进泥里,血混着泪往下淌。他对着李世民的方向磕头,额头磕出坑来,一遍遍地喊:“你杀了他!你就是容不得我快活!” 从那天起,东宫彻底变了。 李承乾开始故意作对。李世民让他读《汉书》,他就把书扔在地上,说“汉武穷兵黩武,有什么好学的”;李世民让他娶重臣的女儿,他婚后从不进新娘的房;甚至在朝堂上,李世民说东,他偏要往西,气得魏征直咳嗽,说“太子怕是魔怔了”。 更让人胆寒的是,他偷偷养了一批死士,还跟侯君集这些对李世民不满的老臣来往密切。有次喝醉了,他对着心腹说:“我当这个太子有什么意思?不如反了,让我爹也尝尝失去最爱的滋味!” 这话传到李世民耳朵里时,他正在批改奏折。手里的朱笔“啪嗒”掉在纸上,晕开一大片红,像血。他沉默了很久,让太监去叫李承乾来。 父子俩在御书房见面,隔着一张案几,像隔着万水千山。李世民看着儿子眼里的戾气,想起他小时候抱着自己脖子撒娇的样子,声音哑了:“承乾,你到底想要什么?” 李承乾冷笑:“我想要称心活过来,你能做到吗?” 李世民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里只剩失望:“你可知,你这样做,是在毁了你自己,也毁了大唐。”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谋反的事败露。李世民没杀他,只是废了他的太子之位,贬为庶人,流放黔州。走的那天,李承乾没回头。他在流放地活了不到一年就死了,死的时候怀里揣着半块玉佩——那是他以前送给称心的,后来从称心的尸体上找到的。 李世民得知死讯时,正在看李承乾小时候写的字。纸都泛黄了,上面歪歪扭扭写着“父亲”两个字。他把纸贴在脸上,肩膀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却没哭出声。 有人说李承乾是自甘堕落,辜负了李世民的培养。可谁又见过,那个被“承继皇业”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少年,在深夜里对着伶人哭诉“我只想做个普通人”的样子?李世民总说“为了大唐”,却忘了儿子首先是个人,也需要被疼,被理解,而不是被一堆“名臣”和“规矩”,活活逼成了仇人。 信息来源:参考《旧唐书·李承乾传》《新唐书·太宗诸子传》《资治通鉴·唐纪》相关记载
635年,65岁老将李靖攻灭吐谷浑。班师回朝,李靖希望李世民赏赐他吐谷浑可汗夫人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