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1957年10月25日,李克农吃完午餐后,自感头昏,便想出去透透空气,刚迈出门槛,便觉得头晕脑胀,顿觉浑身无力,紧接着,一头摔在地上,失去意识。 1957年秋天,中央调查部部长李克农吃完午饭,想出门走走,谁知刚迈出一步,人就倒了下去,身边的人都吓坏了,这位在隐蔽战线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身体早已被常年的高强度工作掏空,这次突发颅骨骨折伴随颅内出血,总理周恩来火速指示全力抢救。 两个月后,当李克农奇迹般醒来,口中却反复念叨着一个名字:王石坚。 这个名字像一道烙印,刻在了一个功勋英雄的灵魂深处,李克农早年投身革命,1926年入党后,人生就跟党的事业绑在了一起,土地革命时期,他在中央苏区搞保卫工作,为中央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 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是1931年的顾顺章叛变,千钧一发之际,正是李克农搞到了关键情报,让党中央核心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 从此,“特工之王”的名号就传开了。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他的情报工作更是出神入化,领导的情报网遍布敌后,为我军的每一次重大胜利都送去了最关键的信息。 辽沈战役前,国民党在东北的兵力部署图,就清清楚楚地摆在了我军指挥部的桌上。 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没闲着,转战外交前线,在朝鲜停战谈判等场合,协助周总理跟对手斗智斗勇。 可就是这样一位光芒万丈的人物,心里也有抹不去的阴影,他病床上反复念叨的“王石坚”,就牵扯出中共情报史上最惨痛的一次损失——1947年西北情报网的覆灭。 王石坚,原名赵耀斌,北大化学系的高材生,是个老革命,抗战胜利后,他在李克农直接领导下,以西安为中心,建立了一个覆盖北平、沈阳、兰州等地的庞大情报网 这个网络有多重要?当时被誉为“龙潭后三杰”的熊向晖、申健、陈忠经,就是通过他的电台,源源不断地向延安传递绝密情报。王石坚,是这条黄金情报链上的总枢纽。 然而,1947年9月,国民党将领孙连仲想学张学良,通过中间人余心清向我方表达了起义意向,周总理很谨慎,回电劝阻,认为风险太大。 可这个余心清却是个急性子,没等布局,就到处宣扬孙连仲要搞,媒体一炒作,成了“北平西安事变”,这下捅了马蜂窝,蒋介石勃然大怒,命令保密局局长郑介民彻查。 郑介民是老手,立刻判断北平有中共的秘密电台,北平站长马汉三动用美制无线电测向车锁定了大概范围,又派了个会轻功的“飞贼”段云鹏去摸排,很快,京兆东街24号暴露了。 9月24日晚,保密局突袭电台,台长李政宣、报务员孟良玉等四人被捕,密码本、电报底稿,一锅端。 更让人心痛的是,台长李政宣转头就叛变了,供出了北平的三个小组,导致北平情报网瞬间瘫痪。紧接着,报务员孟良玉也叛变,沈阳的情报网随之覆灭。 此时,远在西安的王石坚只知道手下耿效文被捕,对北平的惨状却不清楚,信息不畅让他做出了一个致命的误判:他没有立刻组织撤离,反而决定亲自飞到北平去看看情况,结果,9月29日,他刚到西安机场,就被特务按倒。 王石坚一倒,整个系统的情报点接连暴露,总计123人被捕,其中谢士炎等五位骨干精英英勇就义,这次失败,是中共情报战线前所未有的重创,李克农为此心痛不已,主动向中央检讨请求处分,周总理安慰他,打仗总有胜负,不必过分自责。 但事情的吊诡之处,在于王石坚本人,他1933年被捕时,曾表现得坚贞不屈,可这一次,他很快就写了自供状,供出了大量人员名单,只为保命,1948年,他被送往台湾,因此,很多人都视他为叛徒。 可历史的真相,往往比“忠诚”或“背叛”这两个词复杂得多,一个核心事实是:从周恩来、李克农到后来的官方史料,党中央从未正式发文,给王石坚扣上“叛徒”的帽子。 因为王石坚在审讯中,守住了一条最重要的底线,当保密局问起他跟“后三杰”——熊向晖、申健、陈忠经这三位顶级特工的关系时,他没有吐露实情,只含糊地说自己“利用”了这些人。 正是这隐瞒,让这三位价值连城的特工得以继续潜伏,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 王石坚的选择,看上去是彻底的背叛,却意外地保住了棋局里最要命的几个子儿。 1949年5月,周总理谈及此事,仍是惋惜和想营救的态度,他说:“王石坚事件是我们的损失……他幸好未供出你们三人,这是不幸中之大幸……我们要准备营救王石坚。” 直到1984年,国家安全部对案件的复查结论,也只是说王石坚有“供述行为”,依然没有使用“叛徒”的定性。 主要信源:《芜湖政协——李克农传略》
[浮云]1957年10月25日,李克农吃完午餐后,自感头昏,便想出去透透空气,刚
酷炫青春风飞扬
2025-08-11 19:34: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