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二人,一位是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一位是副师长萧克。令人不解的是,除了萧克外

曹勇说史 2025-08-11 17:53:12

此二人,一位是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一位是副师长萧克。令人不解的是,除了萧克外,八路军的三个师的师长与副师长建国后授衔时都被授予元帅。而身为120师副师长的萧克不仅未被授予元帅,还连大将也未被授予。最终,他被授予上将。 话说贺龙这个人,从小在湖南桑植长大,早年干过盐贩子,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投身反袁世凯的浪潮。两年后,他带人袭击盐局,抢了枪支,组建队伍,从那开始走上军事道路。护国战争中,他当营长,率队打仗,逐步积累经验。北伐时期,他领导部队攻城掠地,1927年南昌起义时,他任总指挥,组织起义军南下,之后回湘西创建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中,他组建红二军团,任总指挥,与红六军团会师后,开辟湘鄂川黔苏区。长征路上,他指挥红二方面军北上,穿越艰难地带。抗日战争爆发,他出任八路军120师师长,开辟晋西北根据地,指挥雁门关伏击等战斗,扩大抗日力量。解放战争中,他领导部队进军大西北,贡献不小。 萧克比贺龙小十一岁,1907年生在湖南嘉禾,1926年进黄埔军校第四期。北伐中,他随叶挺部队打仗,参加南昌起义,后上井冈山,任营长、师长。红军时期,27岁就当红六军团军团长,率部西征,作为长征先遣队,穿越贵州云南。29岁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协助贺龙指挥部队。之后,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参与北上行动。抗日战争时,他任120师副师长,之后开辟冀热察根据地,指挥反围攻战斗。解放战争中,他担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参谋长等职。 贺龙和萧克的军事生涯有不少交集,尤其在红二方面军和120师,两人搭档多年。贺龙作为主要领导,负责整体战略,萧克则多管具体作战执行。红军时代,贺龙创建红二军团,从湘鄂西根据地起步,逐步发展成一支劲旅。萧克从红四军起步,独立指挥红六军团,早年就展现指挥能力。长征中,两人合作紧密,贺龙总揽大局,萧克辅助推进部队转移。但在某些关键节点,他们的经历有区别,这也影响了后来评衔。 八路军整编时,三个师的正副师长分别是115师101和聂荣臻、129师刘伯承和徐向前、120师贺龙和萧克。这些人中,前五位1955年都评元帅,唯独萧克是上将。这不是随意的,得看综合资历、战功和历史表现。萧克红军时期资历确实老,27岁军团长,29岁方面军副总指挥,按说够大将标准。可为什么没评上?主要因为长征中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领导层有分歧,萧克作为军长执行了南下川康的任务,部队在那段时间转战,之后才北上会合主力。这段经历在评衔时被视为需综合评估的因素,影响了最终定位。 相比之下,贺龙在整个长征中领导红二方面军,坚持北上路线,保持部队完整,抵达陕北后继续贡献。抗日时期,他指挥120师在晋西北坚持,配合其他师作战,战绩突出。萧克虽也功劳大,但那段南下经历成了扣分项。另外,评衔时要平衡各方面军代表,红二方面军已有贺龙为元帅,红四方面军有徐向前,萧克的位置就调整了。许光达等人在类似背景下评了大将,萧克则因具体情况定为上将。这反映出授衔标准不光看职务,还看整体贡献和历史细节。 其实,萧克自己对这事看得很开,他后来回忆说,资历是基础,但战功和表现更关键。他没纠结军衔高低,继续干工作。贺龙也一样,评元帅后没停步,两人后来的路径虽不同,但都为军队建设出力。1977年,萧克当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领导研究。1982年,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参与咨询。晚年,他写回忆录,记录长征和抗日细节。贺龙1969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萧克活到101岁,2008年在北京去世。

0 阅读:123

猜你喜欢

曹勇说史

曹勇说史

曹勇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