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江苏高考755字作文,令阅卷老师晦涩难懂,专家写4页文稿批注 王云飞出生在江苏如皋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爸妈都是农民,家里没啥文化氛围。他小时候父母买了本《唐诗三百首》,他很快就全背下来了。从那开始,他就爱上古诗词,小学时同学们还在愁背课文,他已经看带注解的古书了。中学选了理科,课业重,但他没扔下兴趣,每天抽时间读《论语》《道德经》,后来直接啃无注解的文言文。高一时,他就上手《资治通鉴》,书页翻得旧了还钉起来。高考前,他练习过骈文规则,对生僻字用法特别熟,比如“幠”字的双义他玩得转。这些积累让他在理科路上多出一门绝活,别人觉得文理冲突,他倒平衡得挺好。 高考作文题是“绿色生活”,讲环保。王云飞用骈体文言文写,通篇对仗工整,主题紧扣人类污染自然,呼吁回归绿色。文章短小精悍,只有755字,没达到字数要求,但遣词精准,没废话。阅卷老师一看傻眼,很多古字不认识,句式太晦涩,组长何永康教授召集大家讨论,还是摸不着头脑。只好请古典专家吴新江来,吴专家研究一宿,写了四页批注,拆解每个字的义和修辞手法,说文章古为今用,切题,还夸作者文化底子厚。这作文最终拿高分,语文得了125,总分384,超一本线。社会上炸锅了,媒体争相报道,东南大学先联系他,录取到土木工程专业,北大招生老师上门邀去古汉语系,他谢绝了,说已承诺东南。 大学在东南,王云飞没丢古文爱好,还读英文书,融中西文化。校方请他写文言校史,他查古籍,确保事实准,几个月交稿,风格典雅。专业上,他看古建筑文献,成绩拔尖。毕业进中建八局,先实习上海虹桥项目,当监理,项目拿了上海一等奖、全国三等奖。他升上海分公司经理,管江浙沪市场,到2022年成二把手。工作忙,他还坚持读文言,偶尔写骈文。兴趣变习惯,让他事业和爱好两不误,证明坚持出真章。
高考状元,后来都去哪儿了?他们没消失,只是悄悄变成了普通人。2004年湖
【47评论】【1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