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一个国家不一定需要战争,中国这一次掐住了日本的国运,绝对不会手软,所有人都知道,现在的日本是有名的,产业升级慢,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低欲望的社会。
要说现在的日本汽车业,那真是坐了趟过山车,只不过这轨道一路往下冲。
去年丰田社长在年会上拍着桌子喊 “守住全球第一”,结果年底财报出来,中国汽车出口量把日本甩出去 185 万辆。东京街头那些贴着 “百年匠心” 的广告牌,如今看在眼里都透着点尴尬。
最让日本车企睡不着觉的是新能源赛道的差距。咱们的电动车增速比日本快 67%。欧洲人现在买电动车,先看中国品牌的续航参数,再对比日本车的价格标签,不少经销商干脆把日系燃油车展台缩了一半。
有人说这是美国搅的局,这话不全错。去年美国突然给日本汽车加了 25% 的关税,理由是 “保护本土产业”。要知道,美国市场占日本汽车出口的三成,这一刀下去,丰田在肯塔基州的工厂立马停了两条生产线。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政府的反应。首相石破茂带着经济大臣跑到华盛顿求情,回来时手里攥着个 “临时豁免” 的协议,结果没过三个月,美国又说 “豁免期到了”。这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滋味,让日本企业彻底看清了:在大国博弈里,盟友的面子不如自家利益值钱。
反观咱们这边,不仅车卖得好,产业链还攥得牢。宁德时代的电池厂都开到德国了,比亚迪的半导体车间里,机器人 24 小时不停歇。日本车企想找替代供应商,绕来绕去发现关键材料还得从中国买,就像被捆住了手脚。
日本国内现在吵翻了天。自民党议员在国会里互相指责,有人骂政府对美太软,有人怪车企转型太慢。
年轻人的态度更扎心。东京大学的就业报告显示,今年想进汽车行业的毕业生少了四成,都跑去互联网和新能源公司了。要知道,几十年前能进丰田当工程师,比考上公务员还风光,现在连父母都劝孩子:“别往夕阳产业里钻。”
这背后其实是个大趋势:全球产业链正在重新洗牌。日本靠着精益生产吃了几十年红利,可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里,这套老办法不好使了。咱们则抓住了换道超车的机会,从电池到软件,全产业链一起发力,就像下围棋时布了个大格局。
最近有个事挺耐人寻味。本田宣布和中国的蔚来合作开发新车,三菱更是把电动车的研发中心搬到了上海。这些曾经的 “老师”,现在主动来跟 “学生” 取经,这在十年前根本没法想象。
说到底,国家之间的较量,终究要看谁能跟上时代。日本汽车业的困境,不光是少卖了几辆车,更暴露了产业升级慢、政治上没底气的毛病。而咱们能在这场较量中占上风,靠的不是运气,是产业链的韧性,是持续创新的狠劲,更是不被别人牵着走的底气。
接下来的戏会更精彩。日本打算砸两千亿日元搞电池研发,美国在墨西哥建电动车工厂想抢市场,而咱们的车企已经开始研究固态电池和自动驾驶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谁的马步扎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