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贺子珍知道毛主席再婚后失魂落魄,而周总理带给她的一封信,更让她希望破

史笔如刀 2025-08-09 10:50:49

1939年,贺子珍知道毛主席再婚后失魂落魄,而周总理带给她的一封信,更让她希望破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的冬天,莫斯科的天空低沉压抑,大雪纷飞,街道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贺子珍坐在宿舍的窗前,外面雪落无声,窗玻璃上结着薄霜。 屋里很静,她的手指紧紧攥着一张报纸,那是从塔斯社传出的电文,寥寥几行字却像钉子一样钉进了她的心里,报上写着毛泽东与江青的婚讯,字句平实,却让人觉得冰冷刺骨。 她看完报纸,没有说话,也没有流泪,只是慢慢地站起身,走出读报室,雪落在肩头,她并没有抖落,脚步缓慢,仿佛在雪地中每走一步都要用尽全身的力气。 回到房间后,她将报纸折好放进抽屉,坐在床沿很久,什么也没做,她的眼神失去了焦点,就像失去了一个方向。 几天后,周恩来和邓颖超来到莫斯科,他们是来养病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封信,信封上用工整的字迹写着“贺子珍同志”,她接过信时手明显颤抖了一下。 纸是薄薄的,信不长,她在阅读的第一眼就停顿了几秒,字还没看完,眼圈已经红了,信里没有任何解释,也没有安慰,只有一句清晰明了的表述,说他们以后只是同志。 她读完信,将它折得整整齐齐,放回信封,又把信封放在床头的小抽屉里,之后的几天,她几乎不出门,也不参加学习。 早上常常起不来,屋里长时间不开灯,昏暗中,她常常抱着孩子留下的一件小衣服,坐在椅子上发呆,她的小儿子几个月前病死在莫斯科,西伯利亚的冬天太冷了,孩子又太小,她总觉得是自己没照顾好。 毛岸英和毛岸青偶尔来探望,带着些报纸和零食,希望能让她开心一点,两个孩子小心翼翼地说着国内的事,从不提父亲,他们的努力她都看在眼里,但她很少回应,有时只是淡淡地笑一下,很快又陷入沉默。 1937年,她在延安留下了一块手帕,上面绣着“就此诀别”四个字,那时她没有争吵,也没有说明原因,只是独自离开。 她心里憋着一股气,她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在战斗中负伤,在革命中努力,却被安排在家庭生活的边缘。 她不愿意只是一个妻子,她想继续干工作,她离开时以为这是一种抗议,也许对方会因此重视自己一点,没想到等来的竟是一纸断情的信件。 过去十年,她与毛泽东共同经历了太多,从井冈山的风雨,到长征途中的艰难,许多画面她一直记得清清楚楚。 她负伤后高烧不退,那时他几乎整夜守在她床边不肯离开;她执意留下掩护大部队,他眼圈红了,这些回忆她从未忘记,所以在收到那封信时,她的心才会像被撕裂一样疼。 信到之后的第七天,她去了医院,没有提前通知,只是穿着一件深灰色大衣,头围着厚厚的围巾。 她静静地站在门外,等了许久,见到周恩来时没有太多言语,只是把眼神落在对方身上,对方没有躲避,只是轻声叙述了毛泽东近年的生活状态和工作负担,说起延安的艰难和压力。 她没有说话,听完后点了点头,然后转身离开,走在回去的路上,雪还在下,路灯昏黄,她走得很慢,围巾被风吹松了也没再系紧。 回到宿舍后,她重新打开抽屉,把那封信又看了一遍,然后轻轻合上,再也没有打开过。 此后的日子,她变得更加沉默,她不再提过去的事,也不再回应别人有关毛泽东的问候。 生活仍在继续,她慢慢把注意力转向教育工作,在异国他乡教一些中国孩子识字、学习,她不再有大理想,但她依旧认真做事,她不再说自己是主席的妻子,也从不争辩是非。 直到多年后回国,她也没有对这段过往说太多,只是选择了沉默,她接受了生活的安排,但心里始终清楚那段历史的重量。 1984年,她悄然离世,没有告别,也没有留下太多叙述,那些记忆,那封信,和那段婚姻一起,被锁进了抽屉里,再没有开启过,她没有倒下,只是再也没有回头。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网——毛泽东再婚后致信贺子珍:以后我们是同志了

0 阅读:137

猜你喜欢

史笔如刀

史笔如刀

用文字雕刻历史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