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3阅兵在即,日本却决定打破惯例,首相石破茂做了一件他前任们30年来都不敢做的事——不道歉、不纪念、不反省!
在二战结束80周年的关键节点,中国正准备9月3日胜利日阅兵,回顾抗战胜利历史,日本首相石破茂却考虑取消8月15日战败日相关表态,这是否预示着日本对历史责任的进一步回避?这一举动打破30年惯例,引发国际社会质疑。
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实施侵略政策,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破坏。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后逐步形成处理历史问题的官方机制。
1995年,村山富市通过内阁决议发表谈话,承认日本过去推行殖民统治和侵略,对亚洲各国造成损害,并表达歉意。
此后,每逢十年节点,日本首相都会发布类似谈话,内容虽有调整,但基本维持反省基调。小泉纯一郎在2005年谈话中重申侵略事实和道歉,安倍晋三在2015年则强调未来导向,避免直接悔过表述。 这些谈话成为日本政府在国际场合应对历史议题的固定形式,旨在缓和与邻国的紧张关系。
202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开展多项纪念活动,包括上映聚焦南京事件和731部队的影片,以及9月3日胜利日阅兵。这些举措旨在强化历史记忆,展示国家综合实力。
日本国内,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丢失多数席位,党内保守势力影响力增强,他们反对任何可能被视为示弱的历史表述。 石破茂作为首相,面临党内压力和国际期待的双重考验。
8月1日,日本媒体报道称,石破茂正考虑取消原定在8月15日战败日发表的讲话或书面声明。这一决定打破自1995年以来历任首相的惯例。
石破茂此前在国会辩论中提出将“终战日”改为“战败日”,以促使国民直面过去失败,并在亚洲未来论坛上使用“战败”一词,显示出对历史的相对清醒认识。 但参议院选举失利后,党内保守派加强施压,要求避免任何反省性表述,以免激怒支持者。
石破茂的这一选择源于日本长期积累的舆论和政治困境。战后,日本试图通过一次性道歉实现历史翻篇,但在中国等国面前屡屡受阻,因为侵略历史无法回避。中国在军事实力、经济规模和全球影响力上已全面超越日本,使得日本在历史议题上处于被动。
每次中国纪念抗战,日本政府既不敢强硬对抗,也无法完全无视,只能维持表面形式。但随着国内右翼势力主流化,日本教育和媒体中对历史的回避日益明显,导致年轻一代对南京大屠杀等事件认知不足。
保守派在自民党内占据主导,他们认为承认历史错误会引发国内动荡,并可能招致韩国等国的赔偿要求,甚至质疑日本现行体制的合法性。 石破茂虽被视为保守中间派,但选举失败后,其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媒体爆料后,他公开表态称有必要发表个人见解,但最终决定放弃经内阁批准的官方谈话,转而考虑其他形式或完全沉默。 这意味着日本政府在80周年节点上,彻底回避道歉、纪念和反省,保守派对此表示支持,而温和派则担忧国际形象受损。
这一举动反映出日本政治极化的加剧。从明治维新以来,右翼思想在日本社会根深蒂固,不愿彻底面对历史黑暗面,因为那等于否定过去国家决策。
石破茂在广岛原子弹爆炸80周年纪念仪式上发表讲话,重申无核承诺,但未提及历史反省,延续了回避模式。 与德国不同,日本缺乏有效的多边和解机制,导致历史问题反复发酵,影响区域稳定。
日本的沉默引发国际反应。中国外交部回应强调历史不容回避,9月3日阅兵如期举行,国际媒体报道中,中国立场占据主导。
日本国内右翼团体组织活动,反对历史反省,但这些行动局限于本土,无法改变国际舆论。日本政府尝试通过外交渠道缓和,但中方坚持原则,不接受模糊态度。
石破茂面临党内持续挑战,自民党两院议员总会召开,他回应质询后留任,但影响力减弱。 日本在历史话语权上进一步退缩,国际社会转向支持中国立场,其沉默只加剧自身孤立。
经济预测显示,若历史分歧加剧,东亚一体化进程将受影响,GDP增长可能下降。 这提醒人们,历史问题关乎现实利益,每个国家都需要正视过去,以避免重蹈覆辙。
石破茂的决定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日本长期舆论失败的产物。中国纪念活动增强了全球对历史的关注,日本的回避反而凸显其弱点。未来,日本若继续拒绝反省,将在国际舞台上付出更大代价,而中国通过阅兵等形式,巩固了话语权优势。
日本首相石破茂取消战败日表态的举动,是否会改变中日关系格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一起讨论历史责任与现实合作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