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山东哑妇用乳汁救活了八路军庄新民。44年后,庄新民离休后去看望救命恩人,他跪在了哑妇面前,哭呼喊着:“娘,救命的娘,儿子回来了……!” 山东沂南县里的一位白发苍苍、面容慈祥的老妇人,正坐在自家土屋前晒太阳,怀里抱着小孙子。 她叫明德英,是个聋哑人,一生未曾开口说过一句话。 突然,村口来了一位身着旧军装的中年男子,带着妻儿。 他冲到老人面前,双膝跪倒在地! “娘!救命的娘啊!儿子、儿子回来了!” 这一声“娘”,究竟是怎么回事?难不成真是她的亲儿子吗? 1941年的深冬,在沂蒙山区,战云密布。 日军发动五万兵力,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展开“铁壁合围”式大扫荡。 山东纵队司令部所在地马牧池村,成为敌人重点进攻的目标。 炮火连天中,八路军战士浴血突围,伤亡惨重。 年仅十几岁的八路军小战士庄新民,在战斗中与大部队失散。 他身负重伤,拖着虚弱的身体,开始了逃亡。 饥寒交迫,体力耗尽的他,最终晕倒坟场旁。 就在庄新民濒临死亡之际,马牧池村的贫苦农民李开田,发现了这个倒在血泊中的“小八路”。 李开田,一个朴实得如同脚下黄土的庄稼汉,虽不识字,却深明大义。 他深知救助八路军,如果被日军发现,全家性命难保。 然而,看着眼前这个与自己孩子年纪相仿、浑身是伤的小战士,李开田迅速背起庄新民带回了家。 家里,是他同样沉默却坚韧的妻子,聋哑妇人明德英,和他们的婴儿。 将庄新民安置在土炕上后,李开田夫妇面临着巨大的危险和艰难的抉择。 日军正在村里搜捕八路军伤员,挨家挨户盘查。 明德英虽不能言,但决定与丈夫默契配合,将庄新民藏进屋内的角落,用柴草杂物掩盖。 风声最紧时,他们甚至冒险将庄新民转移到后山李家林公墓一处废弃的空坟里,躲避日军的搜捕。 由于庄新民伤势严重,高烧不退,加上极度脱水,生命体征微弱。 李开田冒险外出寻找食物和草药,明德英则在家中守护。 她熬煮米汤,试图喂给小战士,但庄新民牙关紧闭。 情况越来越危急。 庄新民脱水严重,陷入深度昏迷。 这时候,看病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出去打水也不太行,河沟被封锁,风险太大。 望着炕上气息越来越微弱的小战士,再看看亲生骨肉,明德英的心揪紧了。 没有犹豫,没有羞涩。 她默默地端来一只小碗,背过身去,解开衣襟,用力挤出了乳汁。 明德英小心翼翼地捧起碗,用手指,蘸着乳汁,涂抹在庄新民干裂的嘴唇上。 或许是生命本能的召唤,或许是乳汁甘甜的诱惑,昏迷中的庄新民无意识地开始吮吸。 就这样一位聋哑母亲,将母乳流入小战士的身体。 这并非一次性的救助。 在日军扫荡最猖獗、物资最匮乏的十几天里,明德英每天都要挤出自己的一部分乳汁,混合着丈夫找来的有限米汤和草药,一口一口地喂给庄新民。 在李开田的悉心照料和明德英的乳汁滋养下,庄新民的伤势奇迹般地好转,高烧退了,体力也渐渐恢复。 他睁开眼,看到的是明德英。 虽然她不能说话,但那眼神里的温暖,足以融化寒冬的冰雪。 庄新民知道,是眼前这位素昧平生的哑巴大娘,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伤愈后,为了不连累恩人,庄新民必须归队。 临行前,李开田给他准备了干粮和草鞋。 明德英看着他,眼神里充满了不舍和担忧,她塞给他几个鸡蛋,叮嘱他路上小心。 庄新民一步三回头,他知道,这份恩情,比山还重,比海还深。 此后战火纷飞,世事变迁。 庄新民跟随部队南征北战,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但是他从未忘记沂蒙山深处那个救了他性命的哑巴“娘”。 然而,战乱阻隔,音讯难通。 新中国成立后,庄新民在南方工作,事务繁忙,但他寻找恩人的念头从未熄灭。 他多次托人到沂蒙山区打听,但因年代久远,始终未能如愿。 直到1985年,离休后的庄新民,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踏上了重返沂蒙山的寻亲之路。 历经周折,多方打听,庄新民终于找到了马牧池村。 这一次,四十四年的思念、感恩与愧疚,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冲垮了他所有的坚强。 明德英老人虽然听不见,但她的眼睛紧紧盯着跪在面前的庄新民。 她伸出手,抚摸着庄新民的脸庞。 她认出来了! 这就是当年那个奄奄一息、被她用乳汁救活的小战士! 庄新民将两个儿子拉到明德英面前,郑重地告诉他们:“这就是你们的奶奶,救命的奶奶!” 他带着妻儿在恩人身边住了下来,像亲儿子一样侍奉左右,弥补着缺失了四十多年的孝道。 此后,庄新民每年都会带着家人回到马牧池村看望“娘”。 1995年4月21日,84岁的明德英老人安详离世。 庄新民闻讯,千里迢迢赶回沂蒙山,为“娘”守灵三天。 那乳汁哺育的,不仅是一个战士的生命,更是人民与军队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主要信源:(红嫂乳汁救八路——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1941年,山东哑妇用乳汁救活了八路军庄新民。44年后,庄新民离休后去看望救命恩
万物聊综合
2025-08-08 19:17: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