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正在失去它曾经牢牢掌握的国际同情与政治支持,尤其是在美国这个其长期最重要的

可能否聊世界 2025-08-08 07:53:55

以色列正在失去它曾经牢牢掌握的国际同情与政治支持,尤其是在美国这个其长期最重要的盟友国家。 2024年,一场由加沙战争引发的外交、舆论与道义危机,正在彻底改变世界对以色列的认知。 近期,前总理纳夫塔利・贝内特罕见发文,承认以色列在美国已被视作“麻风病国家”,不再受到两党青睐。 这番话固然直白,但令人震惊的不是“别人怎么看以色列”,而是以色列自身为何一步步走到这一步。 这场危机的根本,并不在于外界的误解,而是源于以色列政府长期对人道法则的漠视、对国际准则的践踏、以及对和平前景的彻底摧毁。 从对加沙民众的残酷打压,到官员公然发表极端、种族主义言论,以色列政权不仅深陷战争泥潭,更自毁了国际道义基础。 在西方民众越来越清醒的今天,以色列的伪善面具正在被一层层揭下。

失去最后一丝遮羞布 以色列常年依赖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在联合国与全球场合始终享有来自西方国家的庇护。然而,2024年起,这层庇护网正在撕裂。 贝内特在文中称,美国民主党对以色列的疏离已久,共和党的支持也在动摇,甚至连最坚定的亲以力量——特朗普阵营,也因选民压力而变得低调。 这并不是盟友“误解”了以色列,而是美国社会终于开始正视这个国家所犯下的暴行。 长期以来,以色列以“反恐”之名,在巴勒斯坦实施系统性的殖民、驱逐与军事镇压。而当加沙战争爆发后,这一切被进一步放大。 美国民调数据显示,越来越多选民——尤其是年轻群体——不再接受以色列的单方面叙事。超过半数的民主党支持者公开表示认为美国对以色列过于宽容,越来越多大学校园、社交媒体与公共平台上,反对以色列的声音压倒性增长。 而以色列政府却仍然选择掩耳盗铃,以为只要挥舞“反恐”“自卫”的旗号,便可以逃脱审判。它没有意识到,这个时代已经变了:过去依靠舆论操控与政商关系获得的支持,如今正被公开的信息与透明的媒体一点点摧毁。 贝内特所谓“以色列被当成负担”的警告,其实不是警示,而是事实。 以色列如今不再是美国的“战略资产”,反而成了道义上的拖累,是美西方在全球人权语境下的一块沉重污点。

政府言论暴露其真面目 如果说以色列过去还能维持某种“民主国家”的外衣,那么今天,这层伪装早已被其高层官员亲手撕碎。 贝内特文中指出,数位以色列高官发表了令人发指的言论,毫无顾忌地暴露出其真实意图:不是和平,而是摧毁;不是共存,而是吞并。 遗产部长埃利亚胡直言“要彻底摧毁加沙”,财政部长斯莫特里奇则将加沙宣称为以色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毫不掩饰其吞并野心。 这些言论不仅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多项决议,更构成了对巴勒斯坦人种族清洗的公然呼吁。 而这类言论并非偶发,而是整个政权系统性仇恨的体现。议员瓦图里呼吁“烧毁加沙”,侨民部长奇克利随意将批评声音贴上“反犹主义”标签,以此压制质疑。 这些做法暴露出一个冷酷现实:以色列政府从未真正追求和平解决方案,它只是希望彻底铲除异己,用强权掩盖失败。 更可悲的是,这些官员不仅不担心言论被外界记录,反而深知国际社会长期对以色列的纵容,使他们敢于毫无顾忌地发声。 这不是外交失败,而是道德破产,是对人类普世价值的践踏。 贝内特在文中责怪这些官员让以色列“形象受损”,但他却避而不谈,以色列数十年来对巴勒斯坦的压迫才是这一切的根源。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形象”,而在于这个政权从根本上就没有尊重过和平与生命。

加沙谎言正在被全球揭穿 贝内特在文中提到“加沙饥荒的说法在美国广泛流传”,试图将这一指控归为“误解”。但现实是,这不是“说法”,而是事实。 联合国多项报告已明确指出,加沙当前正面临严重人道危机,儿童死亡率上升,数十万家庭无法获得基本食物与医疗援助。以色列对水源、电力与物资通道的封锁,使整个地区陷入灾难性崩溃。 人权组织、医疗团体与记者纷纷报道,加沙地区不仅饱受战争摧残,更正在经历系统性的“饿死政策”。 以色列政府一方面否认饥荒存在,另一方面却限制援助物资进入,炸毁医院、摧毁学校,显然是在以惩罚全体平民为手段进行“集体报复”。 而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些罪行无法再被遮掩。世界目睹了以军袭击难民营的画面,听到了加沙母亲哀求粮食的声音,看到了联合国工作人员死于空袭的尸体。 这一切都撕碎了以色列政府长期以来的“自卫神话”,揭露了其战争政策的冷血与暴力。 贝内特还提到,美国社会中的反犹情绪正在上升。是的,这值得担忧。但他却混淆了因政府暴行引发的国际道义批评与种族主义仇恨之间的界限。 反对以色列政府的侵略行径,不等于反犹主义。真正可耻的,是以色列政府试图将任何正义质疑都污名化为“反犹”,从而继续掩盖自己的一切罪责。

结语 纳夫塔利・贝内特在他的文章中发出的“警告”,从一个反面验证了以色列当前的困境已无法遮掩。 他忧虑美国盟友“难以为以色列辩护”,但却始终回避真正的问题根源:是以色列自身的政策与行为彻底背弃了国际准则与道义立场,让曾经的支持者感到羞耻。 长期以来,以色列借助“历史苦难”获取同情,借助“反恐”叙事洗白战争行为,借助“民主盟友”标签获得援助豁免。然而,这些特权正在失效,世界终于开始对其说“不”。 以色列的外交危机,并不是“别人误会了它”,而是它终于无法再隐瞒自己的真实面貌。 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不论是哪个国家,不论其历史背景与政治诉求,都必须接受同样的规则约束。 践踏人权、肆意战争、公开种族主义、违反国际法——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因身份特殊而得到免责。以色列亦不例外。 以色列如果不愿真正面对自己所犯下的错,继续在内外宣传中扭曲现实、粉饰暴行,那么它不仅会失去美国,更会失去世界的容忍与耐心。 而对于曾在战争中丧生、在封锁中挨饿、在轰炸中绝望的数百万巴勒斯坦人来说,国际社会给予的,不应只是怜悯,更应是正义。

0 阅读:30
可能否聊世界

可能否聊世界

可能否聊世界